《寓言》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寓言》教学设计.docx

《寓言》教学设计.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寓言》教学设计《寓言》教学设计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寓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寓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重点词语并了解《韩非子》和《吕氏春秋》。2、引导学生了解寓言的文体特点,把握故事情节,领悟寓意。过程与方法:在揣摩、理解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通过品味关键词语理解寓言含意”的阅读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固执守旧、脱离实际的不良后果,树立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念,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积累文言词语并背诵两则寓言。难点:引导学生深层理解寓意进而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示。【教学方法】朗诵法、合作讨论法、品味欣赏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2课时课时教学要点:引导学生学习《刻舟求剑》一、情景导入在一个短小的故事中蕴含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郑人买履》,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这篇短文(学生背诵),通过这篇寓言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学生回答)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则寓言,看看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又会明白什么道理呢?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多媒体显示)吕不韦战国末秦相,相传门下有宾客三千《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秦相吕不韦的门客编写的一部书,是杂家的代表作。2、引导学生叙述故事内容3、学生展示所积累的字词(多媒体显示)涉shè遽jù契qì矣yǐ若ruò4、学生初读课文,要读出人物的.语气。三、合作讨论、疏通文意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语,疏通文句,圈点勾画疑难文句。2、学生交流疑难文句,合作研讨,学生试译课文,教师对疑难问题予以引导。(多媒体显示)明确:重点词语:遽:立即、匆忙。契:雕刻。是:指示代词,这儿。疑难语句:遽契其舟: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3、学生合作,师生共同释疑:(多媒体显示)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2)结果找到了吗?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有何看法?这是个什么句?学生讨论,师生共同明确: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没有3)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学生答“舟已行矣,而剑不行”亦可)4)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反问句。4、引导学生按照起因、经过、结果、议论的顺序背诵全文四、合作探究,理解寓意1、教师预设: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什么?(多媒体显示)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楚人最可笑的地方是不懂得船既然离开了河中心,而刻记号的地方已经不是掉剑的地方了。2、教师预设:请用“这则寓言讽刺了,从而告诉我们”的句式谈谈你对文章寓意的理解。(多媒体显示)学生分组讨论,师生共建明确: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因循守旧、固执己见、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而采取灵活对策的蠢人,从而告诉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五、链接生活,启迪人生学习了本文,你有什么启发?(多媒体显示)学生讨论,明确:(示例)我们做事要根据客观实际与变化了的情势,以发展的眼光灵活机动的处理事情。尤其是我们七年级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面对变化了的环境以及新的学习内容,我们不能完全沿用小学的那套学习方法,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绝不能因循守旧做刻舟求剑中的楚人。六、当堂训练,复习巩固(多媒体显示)翻译: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学生试背全文七、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时所学的知识1、吕不韦及《吕氏春秋》2、重点文言词语及课文翻译3、文章寓意及对我们的启示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刻舟求剑》2、完成《基础训练》【板书设计】古代寓言二则《寓言》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葡、萄、仰、折”。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寓言《酸葡萄》。3、理解寓言《酸葡萄》,感悟寓言中蕴涵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寓言《酸葡萄》,感悟寓言中蕴涵的道理。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通过学习《狐狸和乌鸦》这一课,使我们知道了爱听别人的奉承话就容易受骗上当的道理。这一次,狐狸肚子饿了,发现了一个葡萄架,它又是怎样做的呢?学完《酸葡萄》,你就会明白。2、板书课题,学习生字。葡萄(pútáo):都是上下结构,下面略有不同,一个里面是“甫”,一个里面是“”。3、成熟的葡萄是不是酸的呢?(不是)为什么狐狸说它一定是些酸葡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己轻声朗读课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