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收藏-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Ⅲ 第3单元 考点1 西方.ppt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6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我的收藏-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Ⅲ 第3单元 考点1 西方.ppt

我的收藏-历史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Ⅲ第3单元考点1西方.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几年高考主要考查的知识点有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观点等。从命题角度上看,侧重于考查考生对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的观点、主张及意义的认识理解;从题型上看,主要是选择题为主。因此,考生复习时应重点把握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和苏格拉底的主张及其产生原因,通过比较分析两者主张的异同,归纳出这一时期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是以人为中心研究问题,重视人的尊严与价值。同时,可将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与诸子百家思想进行比较,分析共性与个性。【运用提升】(2011·全国文综卷)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解析】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从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唤醒、说明……对你们自己的损害超过对我的损害’等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A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D与当时雅典的史实不符。故选B项。[备选题](2011·北京卷)某位古希腊哲学家首次让哲学“成为探究生活和道德、善与恶所必需”的学问,这位哲学家是()A.普罗泰格拉(普罗塔戈拉)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解析】B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普罗塔戈拉解读:希腊智者普罗塔戈拉的这句话——“人是万物的尺度”可以理解为“以人的精神尺度衡量万物,以人的精神秩序描述万物”。柏拉图的《泰阿泰德篇》完整地记载了普罗塔戈拉的这一观点,重要的不仅是他说了这句话,而且是他自己对这句话的解释。据苏格拉底转述,“你还记得,他(普罗塔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所是的东西是什么的尺度,是不是的东西不是什么的尺度”。它被提出时的目的在于说明由于主体的不同而引起的判断标准的相对性,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最早表达。【运用提升】普罗塔戈拉有一句名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是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对此言论内涵的理解,准确的是()A.人要在自己的灵魂中发现神B.否定神的意志,反思人类自己C.希望知道神是否存在D.慨叹人生短暂认识有限【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普罗塔戈拉属于智者学派,其思想的特点强调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所以正确选项是B。苏格拉底不属于智者学派【辨析】苏格拉底是与智者学派同时代的人,在关注人、否定神及绝对权威方面是一致的。但他不属于智者学派。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对自己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而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学派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及哲学追求主要集中“认识你自己”这一命题上,苏格拉底对自己的认识已经具有了理性认识的含义;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美德即知识”。【运用提升】苏格拉底率先“把哲学从天上请回人间”。这主要是指他()A.首先对客观的自然界进行哲学思考B.强调个人利益,创立智者学派C.把讨论的重点从自然转移到社会D.把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引向理性道路【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苏格拉底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提出“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的理智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这种对理性的尊崇和对思想自由的追求,与18世纪启蒙思想的特点极为相似。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可以把苏格拉底视为他们的先驱和战友。【背景材料】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孟宪实发表在2009年第4期《人民论坛》上文章《追问理想与生命:苏格拉底与商鞅的生死异同》,被2011年第3期《百家讲坛》转载引起广泛关注。该文写道,公元前399年,古希腊70岁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又过了九年,在东方的中国,商鞅呱呱落地。52年之后,名震一时的商鞅被杀。苏格拉底有很多机会选择生,但是他都放弃了,是他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死。商鞅临死之前,采用了多种手段希望挽留生命,但最终没有成功。苏格拉底是为民主理想而死,而商鞅拼死延续生命,但二人都是制度的牺牲者。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两人都是牺牲者,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不过,悲剧的特点却是一样的,在人与制度之间,苏格拉底为他热爱的制度牺牲了生命;商鞅呢?他是政治的牺牲品,因为他是战败者。苏格拉底毕竟留下了理想的旗帜,而商鞅,只剩下了生命本身。说到这里,不禁想起2007年中国法制网上发表的韩晓永文章《苏格拉底与商鞅的生死分野》,他认为,几千年前苏格拉底与商鞅的生死分野是东西文化的差异,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