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字经》教案优秀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字经》教案优秀,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三字经》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六组经文。逐步了解《三字经》的语言特点。2、通过搜集资料、诵读经文积累相关历史典故,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的教育。3、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教学重难点1、诵读《三字经》原文,积累相关历史典故,并了解其语言特点。2、初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诵读兴趣。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1、课前将《三字经》部分原文印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读经文,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2、《三字经》视频资料、歌曲。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播放歌曲《三字经》,会唱的可以跟着唱。通过跟唱也对前六组经文进行了复习。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三字经》了,还记得我们学习经典的口号吗?(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二、学习经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首孝悌,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1、学生自由读,读通顺、读流利。2、指名读,一人读一行,纠正字音。3、练习读,把金文读熟。同桌对读,小组赛读,开火车读等形式。4、指出节奏韵律。拍手诵读,争取会背。5、思考:通过这六组经文,你知道了什么?多媒体相机出示:《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两个故事,学生认真听,再谈想法。6、边读边品再读经文。三、拓展延伸:1、通过今天的学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经文对你的指导,如:怎样孝敬父母、兄弟友爱。2、学习儿歌《谦让歌》《谦让歌》好儿童,要谦让,好处、方便,我不抢,要学孔融把梨让,先别人,后自己,人人夸我“你真棒”!同学们,老师告诉过大家要“学以致用”,学习知识就是要用的,所以今天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要到什么呀?(学生答:孝顺,友爱,谦让等)对,从现在开始就让我们互相监督,共同进步吧!同学们,“雅言传承中华文明,经典浸润精彩人生”,让我们抓紧时间学习《三字经》吧,因为我们要“读中华经典,做谦谦少年”。《三字经》教案优秀2教学目的1、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2、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书是人类的营养品,没有了书籍就像生活中没有了阳光,没有了书籍就像鸟儿没有了翅膀。你们平时都读了哪些课外书呢?(学生自由讲)1、谈谈自己最喜欢的一本课外书在你读过的课外书当中,你最喜欢哪一本?能说说喜欢的原因吗?(1)同桌交流。(2)班级内交流。(相机进行评价)2、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3、揭示揭题: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二、学文晓理:(一)、自读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二)、学文释义1、讲(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1)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2)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3)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4)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5)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6)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7)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8)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4、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5、老师解释语译部分。6、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7、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三、扩展活动:学习儿歌《谦让歌》《谦让歌》好儿童,要谦让,好处、方便,我不抢,要学孔融把梨让,不抢先,能让人,先别人,后自己,人人夸我“你真棒”!《三字经》教案优秀3一、谈话导入1、师简介《三字经》导入课文学习。2、新三字经讲了什么内容呢?二、感悟课文,朗读表演三、强化识字,加深记忆1、学生在小组内将本课的生字用互读、互考、组词、找方法等形式进行交流识记,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