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实证分析(完整资料).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3.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实证分析(完整资料).doc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实证分析(完整资料).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实证分析(完整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基于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的微博学术信息交流实证分析摘要:微博是伴随web2.0技术迅速发展的网络社区平台,越来越多的学者或用户利用微博进行学术信息交流。以“图书馆学、情报学领域的微博圈”为研究样本,构建关注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学者之间的关注及交流探寻微博学术信息交流网络的特点,以期为其它领域的学术信息交流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学科发展提供实际应用价值.关键词:学术信息交流;社会网络分析;微博BasedOnSNAPerspectiveEmpiricalAnalysisMicroblogAcademicInformationExchangeAbstract:Microblogisassociatedwithwebtechnologyoftherapiddevelopmentofthenetworkcommunityplatform,moreandmorescholarsoruseruseMicroblogforacademicexchangesofinformation.With”circleofMicroblog"inthefieldoflibraryandlibraryscienceastheresearchsample,buildonmatrix,usingsocialnetworkanalysismethod,throughthescholarsattentionandinteractionbetweensearchMicroblogthecharacteristicsoftheacademicinformationexchangenetwork,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otherareasofacademicinformationexchangeandreference,atthesametimeprovidepracticalapplicationvalueforsubjectdevelopment.Keywords:Theacademicexchangesofinformation;SNA;Microblog1研究背景及相关工作1。1研究背景Web2.0的出现和发展,催生了博客(Blog)、人人网、微博客(简称:微博)、网摘、P2P、天涯社区等虚拟社区的形成,它们所具备的即时性、互动性等优势[1]引发了学术信息交流环境、范围、方式以及内容的巨大的变化:学术信息交流环境由实体空间逐渐转变为虚拟社区平台,不同学者、专业人士之间的交流比现实生活中交流更为真实;学术信息交流的范围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学科以及人员结构,从整体上实现了跨空间、跨地区共享;学术信息交流的方式从单一向多样转变,从学术座谈会、研讨会扩展到学术博客、学术论坛、学术微博圈等;学术信息交流的内容也打破了传统学术信息交流话题固定、覆盖面少、内容单一的局限性,不仅实现了显性知识的共享,更推动了隐性知识的利用[2]。其中,微博独特的设计理念,及时、通畅和广泛的用户信息交流渠道,使其在众多的虚拟社区中脱颖而出。近年来,作为新兴的社交网络应用,微博已经成为网民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微博从满足人们弱关系的社交需求逐渐演变为大众化的舆论平台,越来越多机构及公众人物都通过微博来发布或传播信息。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较2012年底增长了2216万,增长7.2%.网民中微博使用率达到了56.0%,较2012年底增加了1。3个百分点[3]。1。2相关工作目前,我国学者对于微博信息交流网络的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1)微博用户信息交流网络结构的研究。王晓光等人[4]首先深入研究与实证分析了微博用户形成的交流网络,分别根据社会网络分析中的核心—边缘理论和聚类分析方法,界定了微博社区中核心区域与外围区域,描述了聚类群组结构,分析了群组间成员彼此关系.亦有学者[5]提出了3种信息交流网络结构模型,即圈子模型,嵌套模型和围观模型,并且从微博信息传播机制角度提出了裂变模式和聚合模式,从信息内容分析角度提出了链状模式、环状模式和树状模式.除此之外,袁毅,杨成明[6]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出发,跟踪微博用户在时间周期内关于某一话题的交流数据,发现用户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形成了关注、评论、转发和引用四种社会关系网络,对此,利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测量、比较和分析了四种网络不同的结构形态及其交流特征。(2)微博社区信息传播模式的研究。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利用新浪微博平台设立官方微博“科学人讲坛”,构建了集微博信息发布、微博活动直播、微博大屏幕、微访谈等多种微博服务应用于一体的“微博传播云”模式[7]。刘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