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_《扬州慢》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学设计_《扬州慢》教学设计.doc

教学设计_《扬州慢》教学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扬州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德育目标: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方法:诵读法、探讨、点拔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清雅风格)的代表人物。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1、学生代表朗读,师生点评;2、老师范读,阅读点拨;3、学生齐读,体悟情感,4、老教师放名家范读,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5.、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追问:作者是如何抒发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讨论明确:(结构示意)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空城二十四桥明月桥边红药(感时伤乱)所闻:清角吹寒(凄清)冷月无声(凄清)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黍离之悲”对比手法教师在和学生分龅墓讨兄氐憬饩鲆韵伦执剩?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结合柳永《雨霖铃》、李清照《醉花阴》具体分析略。六、要求学生进一步探究本词独特的写作技巧①明确:本词着重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技巧具体分析:词的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是作者想象中的昔日扬州繁华的景象。接着是虚实相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是虚写,“尽荠麦青青”是实写,这对比鲜明的图景,自然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由此词人直抒胸臆,最后从听觉处渲染。词的下片分两层,第一层虚写,以杜牧的难赋深情杜郎须惊反衬出今日扬州的凄凉,后一层实写,写二十四桥明月,发出年年知为谁生的感慨。综观全词,有实有虚,有情有景跌宕生姿,情景交融。②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引导学生和辛弃疾词作比)明确:引用前人诗句是词中用典的又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使人联想而寻于言外。(举例略)拓展延伸:词中引用杜牧词的用处?通过对比,抚今追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的昔胜今衰的感伤。七、课堂小结并完成课后练习附:板书设计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空城二十四桥明月桥边红药(感时伤乱)所闻:清角吹寒(凄清)冷月无声(凄清)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黍离之悲”对比手法附比较豪放词与婉约词:比词的分类较项豪放词婉约词题材抒情记事说理怀古感旧,无事无意不可入词,开拓了词的题材领域多以男女恋情、离愁别绪写法直抒胸意,语言流利畅达含蓄蕴藉,语言精丽、清新,严格遵守音律境界雄奇阔大,豪迈奔放蕴藉雅正,情思曲折而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