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化学古代化学史关于古代化学物质的名称一、矿物药1、铁(Fe):胆矾,所熬之铁釜内,久亦化为铜也。(《本草纲目》卷十石胆条)2、铁锈(Fe2O3):此铁上赤衣也。(《本草纲目》卷八铁锈)3、磁石(Fe3O4):出相州北山,磁石毛,铁之母也,取铁如母之招子焉。(《本草拾遗》玉石部卷第二磁石毛)4、铁落(Fe3O4):铁落者,锻下烧铁赤沸,砧上打下细皮屑,俗呼铁花是也。(《本草图经》玉石中品卷二铁)5、绛矾(FeSO4•7H2O):本来绿色,新出窟未见风者,正如瑠璃......烧之赤色,故名绛矾矣。(《唐•新修本草》玉石等部上品卷第三矾石)6、铁华粉(Fe(C2H2O2)2•H2O):以铁拍作片段,置醋槽中积久衣生刮取者,为铁华粉。(《本草图经》玉石中品卷二铁)化学古籍古代的陶瓷化学原始陶器红陶黑陶白陶釉陶青瓷唐三彩中国古代的冶金化学冶炼红铜冶铸青铜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遗址出土了30余件锡青铜器,包括生产工具、兵器和礼器。河南安阳出土的商代晚期礼器“司母戊鼎”是该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重875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青铜器,其中铜占84.77%,锡11.84%,铅为2.76%。安阳小屯还出土了殷代的成块锡锭和外镀厚锡的铜盔。殷代墓葬中也发现有铅质酒器。这表明中国至迟在殷代已掌握了金属锡和铅的冶炼技术,有可能加入金属锡、铅炼制青铜。至迟在西周,中国已在冶铸中使用鼓风设备。湖北铜绿山古矿冶遗址还保存有春秋时期的炼铜竖炉,具有金门和鼓风口,已大体具备了现代鼓风炉的雏形。炼铜渣中含铜平均仅0.7%,表明那时冶炼技术已很高。战国后期成书的《周礼·考工记》记载了铸造各类青铜器的“六齐”规则(“六齐”是铸造青铜时铜和锡的六种配方);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别类编》有“金(即铜)柔锡柔,合两柔则刚”的论述,说明那时对青铜的成分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已有了较系统的知识。炼锌炼汞中国古代的制糖砂糖饴糖中国古代的本草和炼丹术简史秦汉魏晋时期唐代中国黄白术的冶金成就(3)二硫化锡:金黄色二硫化锡的炼制成功是中国黄白术中的一项重大成果。7世纪孙思邈最先以金属锡和雄黄合炼制得。北宋人所撰《灵砂大丹秘诀》中又记载了以金属锡和丹砂合炼的制法。欧洲人在14世纪制得,称为“彩色金”(mosaicgold),长期用作金色颜料。(4)汞齐:中国黄白术在制作药银的尝试中,曾广泛利用水银,制得多种白色的汞齐,如银汞齐、铜汞齐、铜锌汞齐、铅汞齐、铅银汞齐等。唐代已发明世界上最早的补牙合金,即银锡汞齐(白锡银),这种技艺最初也可能也出于方士之手。(5)其他合金:炼丹家们还曾制得铜锌砷(石银)、锡银、锡砷、锡砷铜(白锡银)、锡铅(生铅银、即镴)等多种银白色合金。火药的发明(2)火药与炼丹术:炼丹术中有所谓“伏火法”。其实质为对硝石、雄黄、硫黄、草木药等物在共同火炼前的预处理方案,旨在先改变它们的易燃、易爆的剧烈性质。由此可见,在“伏火法”出现前,炼丹家对它们混合加热的燃爆危险性已有认识,而今人从伏火法中,正可由反面看出他们当时对火药成分和化学性质的认识以至火药的配方。唐代的《丹房镜源》中已有用炭使硝石伏火的方法;唐元和年间(808)成书的《太上圣祖金丹秘诀》所载“伏火矾法”前一部分为“伏硫黄方”,此方的配伍实际上就是原始的火药方(图13)。其伏火操作中已包括许多防范爆炸的措施,表明作者已确知硝、硫、炭三物混合点燃的危险性。这时原始火药已经有可能出现。(3)古代火药的应用:火药应用于军事,约始自唐末。宋人路振《九国志》记载:唐哀帝天佑元年(904),郑璠攻豫章,曾以“发机飞火”烧了龙沙门。北宋许洞所撰《虎铃经》指出,郑璠的“飞火”即“火砲、火箭之类”。许洞所谓火砲即抛掷型火药球。但唐末使用火药、火器还很不普遍。直到宋初,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药武器仍属新式武器。“火药”的名称及其正式配方最早见于北宋庆历四年(1040)曾公亮所撰《武经总要》,其中翔实记载了用于制作“毒药烟球”、“蒺藜火球”、“火砲”的火药方(图14),它们都是属于燃烧性的。各配方中除焰硝、硫黄外,还掺入了易燃并冒浓烟的桐油、松脂、沥青、黄蜡、干漆,以及有剧毒的草乌头、砒霜、巴豆等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