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课程中的化学演示实验教学.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4KB 金币:18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试论新课程中的化学演示实验教学.doc

试论新课程中的化学演示实验教学.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8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试论新课程中的化学演示实验教学广东省普宁市实验中学潘桂丽摘要本文根据教学实践,从化学演示实验教学这个方面阐述了对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一些观点。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演示实验教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利用与开发课程资源的理念,其实质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从开放性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理念与原来的教学要求和模式相比有了巨大的进步。对于教育者来说,就是要求我们把我们的服务对象放在一个更广阔的天地里,就如同在教室里多装几扇窗子,给学生更多的阳光,给学生更新鲜更自然的空气;对于被教育者来说,就是让他们死盯着老师粉笔头的目光也能看到蓝天,早早地看清我们的环境,把目标从教材移向整个的社会和人生。对于新课程中的化学教学改革,着重于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因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而化学研究主要用的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相对于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来说,新课程的改革重点在于对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改革。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我结合本校的良好的实验室条件,从课堂演示实验这个方面对新课程中的化学实验教学谈一点看法。1课堂演示实验教学的意义化学实验教学主要分为课堂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我们主要是通过课堂演示实验让学生了解掌握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学会某些实验操作的具体方法。而分组实验是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手段。演示实验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用最多的教学手段。传统意义上的“演示”,主要是“教师做,学生看”,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在演示实验教学中通过改变演示实验的方式、增加和改进演示实验内容,充分挖掘出演示实验的功能,使演示实验既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2课堂演示实验教学改革2.1改变演示实验的方式,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2.1.1更新教学观念,注重方法引导和思维启迪对于演示实验,教师不能单纯理解为成功的演示,教师的演示贵在引导和启发。即使是失败的演示,教师也应从各个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总结出在做实验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才能避免实验失败。教师除了准确示范外,更应该注重方法指导和思维启迪。在指导学生操作实验的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分析实验现象的方法等各方面都必须给予正确的指导和启迪。例如在过滤的实验操作中,我们应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在萃取的实验操作中,应了解掌握分液漏斗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分液时应仔细观察到下层液体恰好流尽时才可旋转玻璃活塞;蒸馏中使用的冷凝管的冷却水是要求“下口进,上口出”等等。在观察实验时,我们应把握住两点: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设置课堂演示实验的目的在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这要求我们须分为三个阶段进行观察:(1)实验前的观察要素为:①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等);②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点燃、加催化剂等);③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仪器、装置有何特点等);④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⑤其他(药品的用量、实验的注意事项等);(2)实验中的观察要素为: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沉淀析出,是否有发光放热的现象等);(3)实验后的观察要素:①是否有新物质生成;②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如何;③仪器拆分顺序;④仪器整理。2.1.2角色互换,让学生登台演示实验新课程中添加了很多旧教材中所没有的实验,这些实验中有些是操作难度不大而且没有具有危险性的实验。我们可以把这些实验在课堂上让学生演示,并让他们模仿教师,引导其他学生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启发他们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从而得出实验结论,并就有关的化学反应写出其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这种教学手段我已经分别在几个班尝试过多次,效果甚佳。下面我举个例子详细说明一下。比如高一化学必修①的教科书中的实验3-7:在试管里加入10mL0.5mol/LAl2(SO4)3溶液,滴加氨水,观察现象。再继续滴加氨水,直到不再产生沉淀为止。[学生活动]描述实验现象:有白色胶状物质生成,继续滴加,沉淀不溶解。得出实验结论:这种白色沉淀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不溶于氨水(弱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