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生活化作文的一点思考渔峡口镇中心学校向玉华“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了,爸爸的生日就能过得更好,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是一种想哭的感觉。”这篇由浙江省诸暨市三年级学生郦思哲写就的《妈妈回来了》短文看似平常,通篇仅107字,却荣获了首届冰心作文奖小学组一等奖,一时成为大家议论的热点。有人不禁要问原因何在?其实就是一个“真”字打动了评委。这里有“事真”、“情真”,从而显示出可贵的“童真”。反观当今中小学作文现状,更多的却是千人一面、千文一腔、千篇一律,现代“八股文”大行其道。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失败,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这悲哀从何而来呢?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认为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一)对语文学科的易学误解。近几年全国上下各式各样的语文教学改革涉及各地,尤其是我市自1996年以来的课内外衔接语文教学改革实验,既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了学习语文学科的快乐,更感受到学习语文的轻松。正是这种轻松让不少学生错误的认为学习语文并不象过去老师说的那样难,结果导致一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产生轻视情绪——不重视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加之开卷考试的推行,让学生觉得语文考试有机可乘,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学科性质,也看不到该学科的难度。再者近几年各地语文学科作文考查中话题作文的频繁出现,引领语文教学工作者们探讨出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应考策略,各地一时也出现了不少能帮助学生应付各类话题作文考试的写作套路,也致使一些学生误认为作文好写,话题作文更是好写。这些现象都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易学误解。(二)语文学科地位低下。(现代文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表现在学校教育上,首先是对传统文化学科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以及人们人生观、价值观的变化、错位等,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重理轻文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社会时尚。特别是初三年级,在调查中把“升学压力大,大部分时间用来做各科作业,语文学习时间少,作文训练无法落实”作为不喜爱语文乃至作文的主要原因。而作为作文教学教学效果缓慢、潜在、不直观,又不像其它学科吹糠可见米,搭锯就有末,立竿就能见影。这样一来,它也就极不情愿地成了中学诸学科中的长线专业。学生提高写作水平不是朝夕功夫,而教师要显示教学效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出力不讨好。如果再加上学校协调不当,各科教师之间抢时间,争地盘,作文教学的地位,写作氛围也就可想而知了。(三)学生品味不到生活的多彩,缺乏独特的人生感受。我们许多学生面对丰富的生活,却感到“生活是生疏的,思想是空空的,笔端是苍白的”。显然,并不是周围生活真的“没米”或“缺米”,而减少的是“找米”的方法或没有找到“米”罢了。然而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的观察力是“不学而能”、“不教自得”的。因而不是去把成功的作文得益于深刻认真观察的哺育与滋养作为学习的经验点拔,而是试图走捷径,大谈习作技巧,强化模式训练等,使写作训练成为“无米之炊”。加之学生的观察、感知活动所具有的随机性、偶然性、主观性等局限,这就使他们在生活面前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或在较长时间面对众多习作的现象,仅能发现一二件而已。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在于:1、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家长望子成龙的急切心情,教师显示教学成效的迫切愿望,对中学生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压力。他们身披分数的枷锁被捆绑在升学考试的战车上,其生活程式是吃饭——学习——睡觉。2、生活的范围相对封闭。学生的生活圈子除了封闭的似鸽子笼的家庭,就是学校这块小天地。活动的路线只能是从家里到学校,从学校到家里。生活的内容也不外乎课堂听讲和课后做作业。再加上现在的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爷奶辈又几乎包揽了他们生活的一切,恨不得把他们含在嘴里,拴在心上。在这样机械、被动、近乎封闭的生活环境里,正值花季并萌动着青春气息的孩子们,鲜活蓬勃的思想被压抑禁锢起来了,他们完全成了学习的机器,在题山文海中超负荷地运转着。3、缺乏观察、认知、了解事物的能力。不会调动多种感官,以真挚的感情去观察、体味生活,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每一个细节以及人物的音容笑貌、行为举止,对环境事物、时令变化、日月星辰、花草树木等进行有条理的观察思考,并及时记录。阅读课外书籍是知识积累的重要方式,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是调适、休息、启迪思想的机会,但对中学生来说,这些对他们都是绝缘的,因为每天都有不少的各科作业在等待他们。(至于月光星辰、山野村庄及社会人生,对于城市学生来说,更是不可问津的奢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千百年来写作上的一个常识,然而在上述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