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劳动经济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劳动经济学英文名称:Laboreconomics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执笔人:徐刘芬审定人:丁兆礼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它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以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为起点,研究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理论与制度的一门学科。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和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的联系。在以劳动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各门学科中,劳动经济学居于重要的地位。这些学科包括:劳动经济学、劳动法学、劳动卫生学、劳动保护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劳动管理学、劳动社会学等。尽管劳动经济学有很强的理论性,同时它又具备很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我国学科分类通常把它归入应用经济学之列。由于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和卫生保健学等学科都可涉及劳动问题,故劳动科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体系。作为劳动科学的一部分,劳动经济学难免也与这些学科有些交叉。特别是,劳动经济学还是正在兴起的一门学科——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相对于经济学科的其他分支,我国劳动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都显得相对滞后,这种情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十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来说是极为不相称的。同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各种劳动问题日益突出,无论是从理论研究还是从事实际工作,系统地学习劳动经济学的原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课程教学和教改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下列要求:1.了解劳动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现代劳动经济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经济分析与制度分析的结合。明确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从而明确学习的方向。2.掌握劳动经济分析所应用的一些基本方法。3.认识劳动供给的意义,掌握劳动供给在不同条件下的供给曲线。明确劳动需求的形成及其变化规律。厂商的劳动需求以厂商运行目标为转移,其理论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下的劳动需求为基础。掌握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概念,把握各种不同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供需均衡如何实现。4.认识人力资本理论的意义,提高个人和组织人力资本投资的自觉性。5.熟悉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和劳动力流动的条件,掌握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劳动力流动决策。6.掌握工资的基本理论,创造性的贯彻和发展工资政策和工资制度。7.了解就业理论,掌握就业规律。认识失业的含义及其类型,掌握周期性失业的均衡理论。8.了解我国劳动经济领域的特点和现状。三、课程各章重点与难点、教学要求与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通过分析劳动学科体系、劳动经济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劳动经济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对全书作一个总体的概括和认识。明确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掌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学会运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去分析劳动经济问题。教学重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教学难点: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教学内容: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具体为: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和结果现实的和潜在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的决策;与就业和劳动报酬有关的公共政策。二、劳动力市场的独特性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工作的非货币因素非常重要。除了货币报酬,工作的健康与安全特性、工作难度、就业稳定性、培训和晋升的机会等往往被劳动者视为与货币报酬是同样重要的。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目的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意义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分析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二、规范分析价值判断或合意性判断的理论和方法。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特点之一:将注意力投入到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即将注意力投入到了劳动力这种商品的具体的交易与消费过程中特点之二: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一种最终产品的需求,而是对产品生产需求所派生和导引出来的需求。在研究劳动经济问题时,不能就劳动来谈劳动,而必须结合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来进行劳动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四、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与人口经济学的关系与劳动关系学的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第二章劳动需求分析教学目标:本章在劳动力需求理论的基础之上探讨劳动力需求的理论和应用问题。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影响因素,劳动力需求决策;熟悉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状况;了解我国劳动力的相关政策的制定原则与内容。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劳动需求分析、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劳动需求分析教学难点: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劳动需求曲线的相互作用教学内容:第一节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一、劳动力需求的特点(一)劳动力需求是一种派生需求(二)劳动力需求和工资率是反向联系(三)劳动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