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形容一下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古希腊人把人分为四类:多血质(快乐型)、抑郁质(不快乐型)、胆汁质(易怒型)、黏液质(淡漠型)还有人根据体型分为三类:内胚型(肥胖型)、中胚型(强壮型)外胚型(弱型)。如今类型方法已经被特质流派所代替一、特质流派1、作为特质维度的人格一种特质就是一个人格维度依据人们在某一特征上所表现出的程度而被分类。建立在两个假设之上:特质心理学家假定,人格特征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情境性的稳定性。2、特质流派的特征1、特质研究者通常没兴趣预测一个人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行为。2、特质理论家常常不注重查明行为机制。3、特质流派很少论及人格的变化。二、重要的特质理论家奥尔波特属于特质论者,认为个体和另一个体以一组普遍的特质相互比较,是无法获得个体间的独特性,且无法专注于特殊的个体特质之模式或轮廓,因为个体间重要的差距并不表现在普通的特质上,而在某些核心且组成其人格之特质上。首要特质是指一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偏好或反应倾向,如偏好某种颜色的衣服,闲暇时喜欢收十房间,等等。中心特质是指能代表一个人的性格的核心成分。次要特质是指最能代表一个人的特点的人格特质,它在个人特质结构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影响着这个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2、亨利·莫雷三、因素分析与对人格结构的探寻1、大五人格特质幻想性:想象与心不在焉对现实与脚踏实地世故性:老练与精明对坦率与朴实忧虑性:不安与焦虑对自信与满足实验性:思想自由与求新对保守与传统独立性:自立与足智多谋对依赖群体与遵从自律性:受约整与强迫对任性和松懈紧张性:紧迫感与紧张对无拘束与沉着镇定2、对“大五”模式的批评以及“大五”模式的局限性第一,对于这五个因素的含义就存在争议。仅仅揭示了我们语言中所固有的五个维度,却未必能够准确地涵盖人格的复杂性和精妙性。第二,关于人格五因素模式的结构,依然存在着一些不同的意见。第三,五因素模式一直因为它的非理论性而受到批评。四、情境论与特质论之争1、对物质流派的批评(1)物质测量并不能够很好地预测行为这一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决定行为的究竟是人格还是情境?你这样做是因为你所处的情境关系呢?还是因为你就是这样一种人呢?(2)没有证据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2、对人格特质的辩护(1)行为的测量(2)确定相关特质如果一个特质对某个人来说是重要的、核心的,那么这个特质更容易预测他的行为。(3)10%变异的重要性3、关于特质的争论的目前状况仍然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如何恰当地使用人格特质测量?五、应用:工作岗位上的“大五”“大五”研究对于人格与工作绩效之间的相关提供了较远以往研究更为强有力的证据。在实际选择中应当根据工作需要,而不仅仅总是选择“尽责性”高的。六、自陈式调查表七、物质流派的贡献和批判八、小结3、雷蒙德·卡特尔致力于确定基本的人格结构。使用因素分析的统计学方法。4、有关特质和情境在决定行为方面哪个更重要的问题,批评者认为特质不能很好的预测行为,而且没有证据能够表明特质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拥护者认为假如特质与行为能够被正确的测量,就可以发现他们之间存在着有意义的关系,此外,他们认为由特质所解释的行为变异的数量是相当可观和重要的。5、五因素模型的新近发展恢复了人们对人格与工作绩效之间关系的兴趣。6、从事特质研究的人在其工作中都典型的依靠自陈式量表。7、特质流派既有优势也受到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