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科学教案科学教案(精品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科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2、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教学过程:一、活动引趣1、观察简单的电路连接,说说电流在电路中是怎么流的?2、请一个学生将电路中的导线剪断。学生观察:说说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3、你能想办法重新接亮小灯泡吗?生:将电线重新接上就可以了。生:我用回形针将电线连接起来。生:我用钥匙圈将电线连接起来。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二、检验活动:哪些物品连接在两条电线间也能使小灯泡发亮?1、探究:简单电路演示中,灯泡亮与不亮的.原因分析是什么?学生交流答案。2、预测:同学们带来的物品中,哪些能连接电线使小灯泡亮起来呢?3、学生操作:实际检测。小组长拿出老师课前为同学们准备的检测器材。(1)将所带物品有序地放到桌子的左边。(2)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看看灯泡是否发亮。(3)用两个检测头接触实验物品的两端,看看灯泡是否发光。(4)重复检测一次。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5)把检测时灯泡是否发亮记录在记录表上。(6)检测其他物体。4、讨论哪些物体容易导电?哪些物体不容易导电?5、交流探索结论:像铁钉、硬币这样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导体;像木头、塑料、橡皮泥这样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做绝缘体。三、探究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1、导体和绝缘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师:你能举几个例子分析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吗?打开我们带来的导体或绝缘体,分析推测各种材料的作用。2、探索导体和绝缘体不同的用途。在电器中,凡是需要电流通过的部分,都要用导体,导体外部或导体间需要隔离的部分一定要用绝缘体,以防漏电。因此,在各种电工工具中,凡是直接与人体接触的部分必须用绝缘材料做成,这样人在操作时才能安全。四、拓展延伸:我们应该做些什么?1、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请以少先队的名义写一份倡议书,教育大家都来安全用电,好吗?2、师:安全用电,同学们不但要自己记在心里,而且回到家以后,还要向其他人宣传一下,让更多的人了解电的知识。科学教案篇2活动目标1:培养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及勇于探索的精神。2:了解火山喷发的原因、过程及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3: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火山喷发的过程和火山活动对人类的影响。难点:火山喷发的原因。活动准备1:幼儿用书、铅笔、托盘。2:气球一个、火山模型、红色色粉、苏打粉、白醋、汤匙两个、吸管一个。3:教学课件、电脑、投影仪、音响。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1:谈话导入在大山的家族里,有一个脾气特别暴躁的家伙名叫火山,你们看,他又发脾气了……二:基本部分1:播放课件2:提问:小朋友看见发生了什么事情?3:提问:为什么火山会喷发呢?幼儿自由发言总结:地壳下的岩浆受到地球内部巨大压力,当遇到地壳比较薄的地方就冲破地壳喷涌而出所以形成了火山喷发。(一边讲解一边用气球演示原理)4:火山喷发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再次播放课件)请幼儿举手回答老师小结:火山喷发时,首先喷发出的是瓦斯及有毒气体,然后喷出大量的火山灰、岩石碎块,紧接着岩浆喷出并沿火山口流下形成熔岩流,最后熔岩冷却,火山渐渐平息。(出示四幅图片)5:请小朋友将四幅图片按照火山喷发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6:提问:火山喷发对我们人类有什么影响呢?(出示图片)请小朋友观察并举手回答。7:小结:火山活动对人类有不好的影响也有好的影响。火山活动喷出的有毒气体对人类及动植物健康造成不好的影响;火山灰会覆盖大片的房屋庄稼,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炽热的熔岩会引发大火,威胁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火山活动会形成新的陆地;火山活动会促成钻石等稀有矿产的形成。(边出示图片边小结)三:结束部分请一位幼儿和老师一起演示火山喷发的实验。四:活动延伸区角活动时,幼儿亲自体验火山喷发的实验。教学反思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在于课件的准备较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孩子们对这节课的.内容比较感兴趣。不足之处在于对课件的应用不够熟练自如,火山模型的高度太低,导致后边的幼儿看不清楚,还需改进,在语言引导的科学性上还要多加学习。设计背景因为孩子们通过电视了解到近期冰岛火山喷发,相互之间谈论的兴趣很高,再结合本学期我班教材,设计了这样一节课,通过一个小实验深入浅出的向幼儿讲解火山喷发这个复杂的问题,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学习了科学知识。小百科:火山是一种常见的地貌形态,由地下熔融物质及其携带的固体碎屑冲出地表后堆积形成的山体。地壳之下100-150千米处,有一个“液态区”,区内存在着高温、高压下含气体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