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章选取两个区域层面(国家区域层面中国和城市区域层面苏州)作为案例研究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资本流动的新机制及其区域影响,以印证我们前几章的理论研究。本章最后还对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影响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6.1国家区域层面分析(以中国利用外资为例)*参与UNCTAD(2001),WorldInvestmentReport2001.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中国的外国直接投资结构处于不断提升之中。80年代,外来投资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在90年代初外资转向资本密集型工业,近年来技术密集型工业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直接投资。以往中国主要接受新兴工业化国家对中国的外溢影响,如今中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竟相追求的技术密集型活动的投资场所。世界500强跨国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中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脑、电子产品、电信设备、制药、石油化工和发电设备的制造厂家已将它们的生产网络扩大到了中国。近年来,研究与开发活动成了外资企业在中国的一个亮点,众多跨国公司设立了100多个研究与开发中心,如微软、摩托罗拉、通用汽车、通用电气、JVC、朗迅——贝尔、三星、Nortel、IBM、Intel、杜邦、宝洁、爱立信、诺基亚、松下、三菱、AT&T和西门子公司等。摩托罗拉在中国建立了电子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心,投资2亿美元,拥有650名研究人员。微软对一家中国研究所投资8000万美元,并宣布了另外一笔5000万美元的投资,在上海建立微软亚洲技术中心。跨国公司决定将它们的部分研究开发活动设在中国,目的在于对技术进行改造,并使之适应巨大的本地市场。促成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于研究与开发的其它因素还包括大量研究与开发软硬件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受过良好教育、工作勤奋、工资又低的研究人员,包括很多回国的留学人员)、政府的各种政策措施。政府通过改革国家的科学和技术体制,发展面向市场的研究机构,使得中国的研发机构在寻求与跨国公司合作中变得更加积极。外国直接投资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显著成果也表现在中国的对外贸易中。在中国的外国子公司的新产品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从1996年的45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0年的298亿美元(见表6-1)。这类产品占到外国子公司所有出口的四分之一,占中国高技术产品总出口的81%。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中国已大幅度减少整套先进设备的进口,转而依靠外国直接投资取得外国技术。事实上外国直接投资已成为中国高技术出口增长的引擎,也是引进技术的基本手段。表6-1中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1996-2000)总额国有企业外国子公司年(百万美元)(%)(%)19967,6813959199716,310--199820,2512574199924,7042376200037,0401881资料来源:UNCTAD,WorldInvestmentReport2001.与此同时,传统的外国直接投资集中的行业(如鞋类和旅行用品,玩具、自行车和电器),外来直接投资的比重持续下降。在中国生产能力过剩的推动下,随着出口竞争力的提高,上述行业的中国公司正在将加工或装配厂向海外发展。政府通过各种刺激措施,如优惠条件的贷款和退税等,鼓励这种对外投资。对确定为高风险地区的国家,还通过官方发展援助对在那些国家的投资给予特别担保和财政支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利用外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2年以来,每年进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流人国。截止到1999年底,中国已累计吸收外资4%,外商直接投资占66.56%,外商其他投资占3.55%。从发展趋势看,在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对外借款是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1979-1982年占实际利用外资额的比重在85%以上,1983-1992年占47%以上。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国内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尤其是一系列利用外资优惠政策的出台,我国利用外资由对外借款为主转移到外商直接投资为主,1992-1999年外商直接投资占全部利用外资比重平均为75%,这一变化,大大促进了我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引进,也降低了我国利用外资的风险。图6-1中国利用外资趋势(1985-1998)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特别是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1)投资总额和单项投资额急剧增加;(2)一部分投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3)大型跨国公司(TNCs)系统地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变化标志着我国利用外资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从外资的来源看,由于文化和地理因素的影响,港澳台一直是中国外资的主要来源。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利用外资的来源也逐步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1984-96年,在实际利用外资的2695亿美元中,香港为亿美元,占39.5%,台湾为148亿美元,占5.5%,港台合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