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教案.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苏轼词两首教案.doc

苏轼词两首教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轼词两首教案知识与能力1.品味词的韵律,感受词的意境;2.认识豪放词的艺术特点。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认识同一作家不同作品的风格;学习怀古诗写景、咏史、抒情结合的写法;2.探究与活动,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苏词广阔的意境和作者旷达的胸怀,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树立热爱祖国、砥砺品质、实现自我价值的远大志向。教学重点1.认识豪放词的艺术特点;2.学习怀古诗写景、咏史、抒情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品味作品炼字炼句的妙处,感受作品的广阔意境。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增强学生对文本的认识;2.探讨法:以学生为主,调动积极性,在阅读中感受,在探讨中认识;3.比较阅读法:通过比较,认识同一作家不同风格。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设计(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雄浑乐曲让我们感受到了战争中的鼓角争鸣,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乱世。但乱世容易产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迹供后来人来品评。今天,我们就随着乐曲走进三国走进赤壁走进《念奴娇·赤壁怀古》。(板书课题)二、走近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一生宦海沉浮,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派的代表;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列于唐宋八大家。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许多人认为苏轼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全才。”词发展至北宋中期,在人们心目中仍为“小道”,苏轼一出,扭转百余年的词坛颓风,开拓了词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他所创造的文化世界,被后人誉为“苏海”。三、创作背景北宋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旷世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为其豪放词的代表作。四、整体感知播放《念奴娇赤壁怀古》,并提示学生注意:a注意词作内部节奏,不读破句b注意体味词作的基调风格1.齐读,个别朗读,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读准并理解下列词语:纶巾(guàn)樯橹(qiánglǔ)还酹江月(lèi)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2.提问:整体阅读以后,大家用那些形容词概括词作的气势?明确:豪放、雄壮、宏阔、有气势3.上阕写赤壁之景选用了那些典型的动词?描绘了赤壁怎样的特点?明确:“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穿”——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惊”——本意为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的汹涌“拍”——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卷”——波涛力量之浩大(PPT7PPT8)4.根据你的理解,你以为词中的赤壁是不是古战场“赤壁之战”的赤壁?明确:不是,注释解释。同时还有“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5.“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什么作用?明确:这一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结论,也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人物又是一时俊杰。长江、赤壁,引起人们怀古之情,于是便引出下面的抒情之句。6.作者为什么在众多的三国英雄中单“遥想公瑾”?明确:周的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英俊儒雅、指挥若定,和自己的早生华发,壮志未酬对比,抒发功业难成、早生华发的感慨。7.“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一句如何理解?明确:“故国神游”为“神游故国”倒装,“多情应笑我”同样为“应笑我多情”倒装句,“情”,指他建功立业的愿望。“笑”,自嘲,自己年纪大了,还这么多情,还有这样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报国的情感。“早生华发”感慨光阴虚度。8.合作讨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明确: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激发的,这也反映了苏轼作为儒家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价值观,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也是“激情”压倒了“自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总结:下阕由怀古到现实,抒发对身世的感叹。作品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