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实验诊断与临床血液检测讲义一、实验诊断及其发展(二)实验诊断学与检验医学(四)实验诊断学的主要内容1、临床血液学2、临床酶学3、临床生化学4、临床内分泌学5、临床免疫学6、临床病原体7、体液与排泄物检查8、临床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六)学习的方法和要求第二章临床血液学检测血液常规检测(bloodroutineTest)红细胞的生成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检测(一)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指单位容积血液中红细胞数及血红蛋白量高于参考值高限。男性:>6.0×1012/L血红蛋白>170g/L女性:>5.5×1012/L血红蛋白>160g/L红细胞增多临床意义1、相对性增多:因血浆容量减少,使红细胞容量相对增加。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2、绝对性增多:红细胞增多症,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1)继发性:红细胞生成素(EPO)增多所致1)EPO代偿性增加血氧饱和度减低----组织缺氧----EPO代偿性增加---红细胞增多。可见于严重的慢性心肺疾患。2)EPO非代偿性增加;如肾癌、肝癌、子宫肌瘤、肾盂积水等(2)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以红细胞增多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红细胞持续显著增多,全血总容量增加,白细胞和血小板增多。(二)红细胞及血蛋白减少轻度:血红蛋白<参考值低限-90g/L中度:90-60g/L重度:60-30g/L极重度:<30g/L根据病因和发病机制贫血分为三类: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失血(三)红细胞形态改变病理情况下外周血中常见红细胞形态异常简称点彩红细胞,指在瑞氏染色条件下,成熟红细胞或幼红细胞的胞质内出现形态不一的蓝色点状物,即核糖核酸(RNA),多见于重金属中毒,常作为铅中毒诊断筛选指标。有核RBC只存在于正常成人骨髓中,见于外周血涂片上即为病理现象。多见于溶贫、急、慢性白血病及红白血病、骨纤。(四)、红细胞比容测定男性:0.40-0.50L/L(40-50容积%)女性:0.37-0.48L/L(37-48容积%)红细胞比积增高:相对性增多(血液浓缩)绝对性增高(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比积减少:见于各种贫血红细胞平均值的计算贫血的形态学分类(一)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五种白细胞正常百分数和绝对值白细胞分类及功能(二)中性粒细胞N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殖性疾病及恶性肿瘤2、中性粒细胞减少(neutropenia)(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3)自身免疫性疾病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核象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时,外周血N核以分3叶的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核象变化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细胞类型中性粒细胞核左移中性粒细胞核右移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大小不等: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N大小悬殊,内毒素作用下骨髓前期细胞发生顿挫不规则分裂所致。空泡形成: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细胞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4、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大小不等:病程较长的化脓性炎症,N大小悬殊,内毒素作用下骨髓前期细胞发生顿挫不规则分裂所致。空泡形成:常为多个。大小不等,亦可在核中出现。被认为细胞脂肪变性或颗粒缺失。杜勒小体:局部嗜碱性区域,呈圆形、犁形或云雾状,界限不清,染成灰蓝色,直径约1~2m。常见于严重感染。(2)、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胞体大,直径达16~25m,核分叶在5叶以上,甚至在10以上,染色质疏松。常见于巨幼贫、抗代谢药物治疗后。(3)、棒状小体:紫红色细杆状物质,长约1~6m,1条或数条不定。只出现在白血病细胞中,故见到棒状小体即可确诊为白血病。(三)嗜酸性粒细胞E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血液病肿瘤传染病风湿性疾病、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2、嗜酸性粒细胞减少伤寒,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四)嗜碱性粒细胞B嗜碱性粒细胞增多:(五)淋巴细胞L1、淋巴细胞增高生理性增多儿童期病理性增多感染性疾病:病毒感染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白血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2、淋巴细胞减少应用皮质激素、烷化剂等。异形淋巴细胞(六)单核细胞参考值3%-8%绝对值(0.12-0.8)×109/L(六)单核细胞病理性增多类白血病反应类白血病与慢性白血病鉴别血小板减少:<100×109/L血小板生成障碍:再障、放射性损伤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ITP、SLE血小板分布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