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地理高考应试策略题记一般情况下,答题时要针对个人情况,先易后难,先大分后小分,先简单后复杂。切忌误答、漏答、答非所问。填空题:注意答案的唯一性,数字填空和数字计算填空一定要注意数字的单位。如我国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千米,不能误答960平方千米。我国现有人口13亿人,不能误答为13人。选择题:要注意是单项选择。此类试题一般按每小题一个给分单位,答案全选对者方可给分。多选、少选、误选、不选均不给分(综合题中特殊注明试题例外)。至于选用什么方法解题,要因题因人因情而定。一般常用筛选法、类比法、图文法、推导法、假定法、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等方法。读图分析和地理论述题:要仔细审题、切题作答,把握要点、点多面广,多多益善;更要统筹兼顾、合理分配时间。用足、用够地图条件和文字条件,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也要考虑兼顾。阅卷评分原则:紧扣试题、按点给分,少答不得分,多答不扣分(只要不是自我推翻答案或倒扣分题)。在分数分配比例上,也因知识主次和难易程度不同而有别,切忌主次不分、平均分配平均用力。对个别实在拿不准的试题,只要不是倒扣分的题,在最后时间需把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答上去,或许你答的是对的或部分是对的,多争取一个得分机会。总之,认真作答会做的试题,认真思考不会做的试题;全卷不留空白,不放弃每一个得分机会,减少考试失分率。1、抓住“关键词”例3、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C.跨流域调水和修建水库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2、一看位置、二看图注20m3、注意“时空性”4、明确“知识点”和“原理、规律”例10、右图是某区域的示意图,北回归线从本区北部花岗岩和变质岩山区穿过,中部为海积平原,南部为花岗岩丘陵,奇石岛上怪石林立,区内人口约28万,县城距最近的大城市200千米,海沙镇水路经西面海湾到某沿海大城市40海里。根据以上资料,结合图中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北回归线——比例尺——亚热带——气候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海岸线漫长,人多地少。问题直击一、如何分析地理事物的变化问题直击读下列甲、乙两地植被分布图4.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5.决定该山垂直自然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A.热量B.降水量C.大气环流D.太阳辐射7.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山脉走向D.山体坡度(一)如何分析区域地理特征(二)如何进行区域性发展的分析(问题、潜力、前景和作用)简要分析我国西部大开发的前景和意义温家宝在两会上提出了治理环境的四大措施第一,我们在制定发展目标当中,不要只看经济增长,而要看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此,这次“十一五”规划,我们特别提出了两项目标,就是在今后五年,单位GDP的增长,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第二,要严格实行产业政策,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企业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基础设施,一律不能搞。第三,要加大对于环境污染的专项整治。特别是对重要的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第四,要严格执法,依法保护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也是最难的。依法关闭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依法追究那些制造污染而给群众、给社会带来重大损失的企业和个人的责任。(三)如何进行天气特点的分析读锋面示意图,回答:(1)图中锋面A是_____锋、B图中锋后气团为_______。(2)当冷锋过境时,一般出现,并形成____天气。(3)当暖锋过境时,一般形成天气。(4)我国北方季的天气和季节的______天气,是在快行冷锋控制下形成的。1、A、B、C、D是四条锋线,其中属于暖锋的是_______,属于冷锋的是_________。2、图中E、F两处中____处在未来几天将发生天气变化,原因是该地将受到_________的影响,届时将出现________天气,当此天气系统过境后,天气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目前E处受______气团控制,F处的风向是________。4、图中①、②、③、④处是雨区的地方有_____。(四)如何进行气候特点的分析读图,回答下列问题(五)如何进行河流特点的分析水量丰富,流量变化小,汛期长含沙量小,无冰期,航利较高(六)如何进行环境问题的分析1、昼夜长短2、正午太阳高度(温带和寒带)3、地势高低4、天气状况1、太阳高度(纬度)2、天气状况3、地形(坡度坡向)地势(海拔)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