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析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doc

浅析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析高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由2012~2013学年苏州市高一期末数学测试卷第16题引发的思考江苏张家港市乐余高级中学徐叶琴215621摘要:新课改赋予教师们的一个现代教育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笔者就高一数学期末试卷的讲评,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谈了自己的一些体会。本文从把握探究式教学的饱和点、兴趣点、主动点和反思点四个方面来阐述,以提高高中数学的教学质量。关键词:数学期末卷教学质量探究式教学不出所料,高一数学期末测试卷第16题的得分率不是很理想,全市平均6.056分,难度系数0.433。原题如下:已知是的内角的对边,其中,若,为边上一点,且.求:(1);(2).“现在的学生难教啊!”这是老师们常常发出的一声无奈的感叹,“由,不是很容易得出,即,学生就是想不到?嗨……”如今,学生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和以前确实是大不相同了,这使得他们的个性变强了,像以前那样听老师话、按老师要求去做的学生已经少了很多。但自从新课改后,师生的关系越来越趋向于平等和谐,如果能够做到师生关系和谐顺畅,可使师生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既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又能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高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倡导积极的、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探究是指学生围绕某个数学问题,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数学探究在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提出、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能发挥重大的作用。作为一名重点普通高中的一线数学老师,笔者认为:数学教学关注的不在于学生的学习结果,而在于其学习的过程和逻辑思维的引导。原因是,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不少教学内容适合开展探究型学习,例如《数学4》中,仅“思考”栏目就设置了32处,“探究”栏目也设置了23处;从学习角度来看,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教学组织形式。如果我们数学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该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并加以选择和利用,通过教学实践把握好其规律,就能轻松自如地驾驭它。下面就数学期末试卷的讲评,结合教学实践探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如有不当之处,不吝赐教。一、把握探究式教学中的饱和点探究式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适合于新课程倡导的“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课程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理念。但不能与接受式学习方式对立。如果每个概念、定理等都从实践中引入,在探索中发现,那需要多长时间?这样,违反了人类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规律,也给高中数学学习增加更大的压力。传统的听课理解、模仿记忆、练习作业等仍然是当今数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不能因探究式教学而把它全盘否定。作为新世纪的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条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二、把握探究式教学中的兴趣点兴趣是人的认知需要的情绪表现,在学习过程中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主性。说实话,16题的第一问,绝大部分的学生答对了,但很少有人用标准答案,也就是老师们说的那种方法(利用初中知识点,在中把转化过来,点破以后,那的确是最简单的做法;但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怎么想到这样做,如何转化,各种方法的优劣点等,他们还没有形成体系,确实是难了)。为什么他们在此问上的得分率还行。有人由,得,故,利用已知朝目的化简顺理成章;有人建立直角坐标系(不唯一),利用向量的坐标来运算简单直接,以图一为例,设,则,故;还有人由及①得,即②,然后再利用,此时,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①与②的值一样呢?我想学生下回再遇到同类型的题,可以少走不少弯路,不会不往那方面去探究了;等等。xyDABC图一xyDABC图二yxDABC图三……课本中的数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要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于现实中去。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对教材内容做不同程度地处理,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情境”,把学生引入一种亟待探究的状态当中去。三、把握探究式教学中的主动点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能取得实效,归根到底是以学生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多少来决定的。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充分体验和感受学习的过程,才能让课堂充满生机。教师可以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提问为主的做法,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对有价值问题的敏感度和捕捉能力;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