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溶剂中毒医学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13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有机溶剂中毒医学培训课件.ppt

有机溶剂中毒医学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有机溶剂中毒医学有机溶剂中毒有机溶剂常用作工业原料、实验的反应介质、稀释剂、清洗剂、去脂剂、黏胶溶剂、萃取剂、防腐剂、内燃机燃料等,品种繁多,达500种以上。有机溶剂通常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常温下为液体,挥发性强;②多易燃易爆;③脂溶性强,不溶于水或微溶于水;④毒性方面一般都有刺激和麻醉作用;⑤某些有机溶剂具有特殊毒性,如神经毒、肝肾毒及骨髓抑制性作用等。按化学组成有机溶剂可分九类:1.脂肪开链烃类正乙烷、汽油、煤油。2.脂肪族环烃类环乙烷、环乙烯、萘烷。3.芳香烃类苯、甲苯、二甲苯、乙苯。4.卤代烃类氯甲烷、溴甲烷、氯仿、四氯化碳、二氯乙烷、三氯乙烯。5.醇类甲醇、乙醇、氯乙醇、三氯丙醇。6.醚类乙醚、异丙醚、二氯乙醚。7.酯类甲酸甲酯、乙酸甲苯酯。8.酮类丙酮、丁酮、庚酮、环乙酮、甲基正丁基酮。9.其他二硫化碳、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乙酰胺。(二)苯胺中毒机制苯胺被吸收后,产生大量的高铁血红蛋白,其本身不仅不能携氧,且阻碍血红蛋白释放氧,血红蛋白分子含有4个铁原子,如果有一个被氧化为三价铁,就会影响其他二价铁对氧的释放,导致组织缺氧,出现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同时还原型谷胱甘肽减少,导致红细胞破裂,产生溶血性贫血。另外苯胺中毒的代谢产物直接毒害珠蛋白分子中的巯基,使珠蛋白产生不可逆性的变性沉淀物,形成红细胞内海因小体,导致红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出现缺陷,易于遭受单核巨噬细胞破坏,而加重溶血性贫血。苯胺中毒后,对肝、肾和皮肤均有严重损害,导致肝硬化和肾衰竭,还可导致化学性膀胱炎,出现一过性肉眼血尿。(一)神经精神损害1.急性中毒轻者头痛、头昏、眩晕。重者恶心、呕吐、心率慢、血压增高、躁动、谵妄、幻觉、妄想、精神异常、抽搐、昏迷以至死亡。2.慢性中毒(1)神经衰弱综合征:头痛、头晕、失眠、多梦、厌食、倦怠和乏力等。(2)中毒性脑病:反应迟钝、意识障碍、震颤、活动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和中毒性精神病表现。(3)脑神经损害:①甲醇毒害视神经可导致双目失明;②三氯乙烯毒害三叉神经,也可导致前庭神经麻痹和听力障碍。(4)小脑功能障碍综合征:酒精中毒损害小脑功能,导致步态不稳,意向性肌颤。(5)周围神经病:①二硫化碳、正乙烷及甲基正丁基酮中毒损伤周围神经系统导致手足麻木、感觉过敏,手不能持物,肌肉无力,肌肉萎缩以至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②三氯乙烯中毒表现周围神经病时伴有毛发粗硬和水肿。(二)呼吸道损害吸入有机溶剂蒸气中毒的患者均有呼吸道损害,有害气体刺激呼吸道黏膜,导致呛咳。1.吸入酮类或卤代烷类及酯类蒸气后,导致化学性肺炎、肺水肿。2.误吸入汽油及煤油后可致化学性肺炎,甚至肺水肿及渗出性胸膜炎。(三)消化道损害经口服有机溶剂中毒者均有明显的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乙醇、卤代烃类及二甲基甲酰胺中毒后主要是对肝的毒害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及肝硬化。(四)肾脏损害1.酚、醇、卤代烃类中毒后皆可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小球损害,发生急性肾衰竭,以非少尿型肾衰竭多见。2.四氯化碳、二硫化碳及甲苯中毒后可致慢性中毒性肾病。3.烃化物(汽油)吸入中毒后可导致肺出血肾炎综合征(Goodpasturesyndrome)(五)造血功能损害1.亚急性或慢性苯中毒致白细胞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慢性苯中毒可致白血病。2.三硝基甲苯可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溶血和再生障碍性贫血。(六)皮肤损害1.有机溶剂急性皮肤损害,如皮肤丘疹、红斑、水肿、水疱、糜烂及溃疡。2.有机溶剂慢性皮肤损害,如皮肤角化、脱屑及皲裂。3.长期接触石油易导致皮肤色素沉着。(七)生殖功能损害苯、二硫化碳和汽油中毒对女性的损害表现为月经紊乱、性欲减退,受孕功能降低,甚至胎儿畸形。对男性损害表现为性欲降低、阳痿和精子异常。(八)心血管损害1.苯、汽油、酒精、三氯乙烯、二氯乙烷、四氯化碳和二硫化碳中毒后不仅引起急性或慢性心肌损害,出现各种类型心律失常,且使心脏对肾上腺素敏感性增强,易致恶性心律失常。2.长期接触二硫化碳及慢性乙醇中毒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九)有机溶剂复合损害当机体受到两种以上有机溶剂的毒害时,其毒性可相加或相减。1.乙醇可抑制甲醇在肝内代谢,减少甲醇的毒性作用,可作为抢救甲醇中毒的解毒药。2.乙醇和其他醇类可增加四氯化碳的毒性而加重肝、肾损害程度。有机溶剂中毒诊断与治疗,不单纯是中毒的医学问题,而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应根据国家统一颁布的《职业性急性化学物中毒诊断国家标准》执行。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