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态经济学》课程讲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适用)课程作用与任务:生态环境的健康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地球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日益严峻,单纯从经济角度或技术角度思考问题,已不能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困境,这样做只能使之日益恶化。生态经济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科学,从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物理学等多个角度重新审视人类经济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探索管理人类生活和地球环境、保护人类的经济大厦和生态大厦的理论与途径。本课程分析当今社会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经济根源,探讨经济世界观的演进及其理论与思想渊源,阐述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把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原则结合起来,提出建设可持续社会的政策与措施,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奠定理论基础。第一章生态经济学概论生态经济学的产生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最早曾被称为污染经济学或公害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融合而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角度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从本质上来说,它应当属于经济学的范畴。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和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充分显示出人类干预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也在逐渐增强。然而与此同时出现了大量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其严重程度是人们始料未及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环境和资源问题从局部向全局、从区域向全球扩展,世界范围内的人口骤增、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资源不足和能源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状态,而且制约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当科学家们探索以上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发展趋势、预防措施和解决途径之时,从一开始他们就发现:单纯从生态学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和研究这些问题,是难以找到答案的,只有将生态学和经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才能从中寻求到既发展社会经济又保护生态环境的解决之策。至此,生态经济学就应运而生了,这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发表了一篇题为《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的文章,首次提出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概念。美国另一经济学家列昂捷夫则是第一个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的科学家,他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法,将处理工业污染物单独列为一个生产部门,除了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消耗外,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也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他在污染对工业生产的影响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从此,不少经济学家开始从理论上深入探讨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根源。他们认识到: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问题,因为这一理论不考虑“外部不经济性”,它在生产成本中不计入废料处理和污染损失的费用,其结果就是生产厂家在赚取高额利润的同时将大量隐蔽的污染费用转嫁给了社会,加重了社会公共费用的负担,牺牲了公众生活的环境质量。况且,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中,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没有设立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不能反映一个国家的环境资源状况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因而,关于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的关系,美国学者巴克莱和塞克勒在经过研究之后提出了以下方程式:NSW=NNP+(B—GC)—AL式中NSW=净社会福利;NNP=净国民生产增值;B=未被认识的经济发展的非市场性有利条件(如知识的积累、保健的改善等);GC=为经济发展(包括信息、管理等)、减少污染所付出的劳力和费用;AL=环境恩惠损失(如噪声增加、烟雾增多、风景区的商业化改变等)。两位学者从中得出结论说: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益的追加部分增长时,为它追加的各种费用也必须增长,而当追加费用与追加效益数量相等时,这个国家就必须减缓或停止发展,否则会引起大范围环境恶化。60年代末,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一些科学家利用数学模型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了关于人口问题、工业化问题、粮食问题、自然资源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等五个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其与人类未来发展的关系。他们于1972年发表了关于人类困境研究的报告《增长的极限》,此书对人类未来发展将面临的严重困境提出了警告,并在指出摆脱困境的对策时第一次提出“全球均衡”的概念,认为世界经济从增长过渡到全球均衡状态的最低要求是:工厂资本和人口在规模上不变;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资本的投资率等于折旧率;所有投入和产出的速率保持最小;资本和人口的水平和比例与社会价值、环境价值保持一致。不幸的是,报告发表后的十年里,世界经济出现的衰退似乎印证了罗马俱乐部的预警。作者将人口问题等五个变量作为有机的统一体进行定量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影响进行研究,为制定发展战略和经济政策提供依据,这成为生态经济学研究的最初尝试。1980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召开了以“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为主题的会议。会议充分肯定了上述四者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相关、互相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