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管监控量测方案.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6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doc

顶管监控量测方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精选范本.精选范本玉溪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二阶段)顶管工程监控量测方案编制:审核:批准:玉溪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项目经理部2014年8月目录TOC\o"1-1"\h\z\uHYPERLINK\l"_Toc262039755"1.工程概况PAGEREF_Toc262039755\h1HYPERLINK\l"_Toc262039756"2.监测目的PAGEREF_Toc262039756\h2HYPERLINK\l"_Toc262039757"3.设计基本原则PAGEREF_Toc262039757\h4HYPERLINK\l"_Toc262039758"4.设计依据PAGEREF_Toc262039758\h5HYPERLINK\l"_Toc262039759"5.监测项目内容PAGEREF_Toc262039759\h6HYPERLINK\l"_Toc262039760"6.测点布设与观测方法7HYPERLINK\l"_Toc262039761"7.监测工作布置9HYPERLINK\l"_Toc262039762"8.监测频率与资料整理提交PAGEREF_Toc262039762\h11HYPERLINK\l"_Toc262039763"9.质量目标和保证措施PAGEREF_Toc262039763\h13HYPERLINK\l"_Toc262039764"10.安全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目标和保证措施16.精选范本.1.工程概况1.1工程简况玉溪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属于市政项目,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补充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提高城区污水收集率,进一步减少城区污水对县城水体的污染,使流域生态与旅游环境得到改善,环境效益明显,建设本项目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提升城市形象,维护广大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工程顶管项目,起点塔大道西南侧(玉溪师院东门对面),终点至红塔大道西北侧(政法小区旁)。管道全长290m,管径DN3000,全段设置两个工作井(建议中间设置一个接收井能把顶管机机头取出来)。顶管坑采用钻孔灌注桩作为基坑的维护体系,高压旋喷桩止水幕体系,逆作法施工。工作坑平面内径尺寸为ф9.5m,深15m,顶部设置1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工作坑内部设置内衬。1.2沿线构筑物、地下管线情况顶管沿红塔大道西南侧(玉溪师院门口对面)、两次横穿红塔大道、至红塔大道西北侧(政法小区旁)布置,沿线穿越的建构筑物:主要穿越段处于城市边缘山边,无建筑物和地下管线。1.3地质、水文条件根据《玉溪市中心城区排水管网改扩建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书(施工图设计阶段)》本工程范围内的土层由粉质粘土、砂砾土组成。干管顶进主要穿越第②层含砾粉质粘土和第=3\*GB3③层砂板岩层,顶管终点段局部遇及②-1粉质粘土。第①层填土,灰黄色,又粉质粘土组成,较为松软第②层含砾粉质土:灰黄色、灰白色,可-硬塑,含5%角砾第②-1粉质粘土:灰黄、灰红色,可塑第③层砂板岩:灰黄色,强-中等风化。场地类别为Ⅱ类,各土层承载力等指标见下:土层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kpa)沉井井壁与土体间的摩擦阻力值(kpa)②含砾粉质粘土18035②-1粉质粘土16025③砂板岩330/1.4水文条件地下水由浅部土层中的潜水和深部粉(砂)性土层中的承压(微承压)水组成,地下潜水位埋深为3.6~8.1m(高程1.45~4.18m),受潮汐、降水量、季节、气候等因素影响而变化。微承压水主要为⑤32层微承压水,微承压水位一般低于潜水位,年呈周期性变化。监测目的本工程包括围护施工、基坑开挖及地下结构施工等部分,且本工程施开挖深度较深,工程周边环境的保护要求较高。由于土体力学的模糊性及基坑开挖、支护技术的复杂性,在基坑开挖及基础、坑边坡土体在荷载的情况下,产生的变形难以直观判断。而这种形变,极可能危及坑边坡与周边环境安全。因此,本工程监测工作极其重要,必须严格按有关管理部门、设计等有关变形控制要求进行设计和实施,同时对马路及基坑本体作重点监测。本工程监测的目的主要有:通过将监测数据与预测值作比较,判断上一步施工工艺和施工参数是否符合或达到预期要求,同时实现对下一步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进度控制,从而切实实现信息化施工;通过监测及时发现围护施工过程中的环境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反馈信息,达到有效控制施工对建(构)筑物影响的目的;将现场监测结果反馈设计单位,使设计能根据现场工况发展,进一步优化方案,达到优质安全、经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