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2.3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ppt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C.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D.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数量下降而减少解析生物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是定向的,故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的,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而不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B项错误;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可在世代间逐渐变化,即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C项正确;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是随着种群数量下降而增大的,D项错误。答案C生物的进化与物种的形成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比较2.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及物种形成的关系(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可认为生物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就意味着生物发生了进化。(2)生物进化不等于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殖隔离,是基因频率改变发展到不能实现基因交流的程度实现的。3.物种形成的方式(1)物种的形成有多种方式,主要为渐变式。(2)爆发式主要是以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出现可以很快达到生殖隔离。(3)染色体结构变化是形成新物种的另一种方式,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化的个体和原始物种杂交,可育性降低。形成初步的生殖隔离,以后经过进一步演化形成新的物种。2.(2010·上海卷)某自花传粉植物种群中,亲代中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亲代A的基因频率和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A.55%和32.5%B.55%和42.5%C.45%和42.5%D.45%和32.5%解析本题考查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问题,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计算能力。分析题中信息可知,Aa基因型个体占50%,则A基因频率为30%+1/2×50%=55%。F1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为30%+50%×1/4=42.5%。答案B1.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1)定义法:根据定义“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则基因频率=×100%。(2)基因位置法:若某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100%,若某基因只出现在X染色体上,则基因频率=×100%。(3)借助基因型频率:若基因在常染色体上,则该对等位基因中,显(或隐)性基因的频率=显(或隐)性纯合体基因型频率+1/2杂合体基因型频率。2.由基因频率求基因型频率的方法哈迪——温伯格公式法: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种群较大,种群内个体间的交配是随机的,没有突变发生、新基因加入和自然选择时,存在以下公式:(p+q)2=p2+2pq+q2=1,其中p代表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q代表另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p2代表一个等位基因纯合体(如AA)的频率,2pq代表杂合体(如Aa)的频率,q2代表另一个纯合体(如aa)的频率。(1)物种包括各个不同地域的同一物种多个不同种群,范围较大,而种群是一定地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范围较小。(2)因地理隔离造成两个亚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应为同一个物种,仍能进行交配繁殖产生后代。但地理隔离不一定是高山、河流的阻隔,两个池塘中的鲤鱼也存在地理隔离。(3)突变性状是有利还是有害是相对的,取决于环境条件。如昆虫的残翅性状在正常环境中不利,但在多风的岛上则是有利的。(4)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关系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进化,只要生物进化,基因频率一定改变。若基因频率不变,则生物就不进化,基因频率是否改变是判断生物是否进化的有效依据。(5)共同进化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也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6)判断是否是同一物种标准不能只看能否杂交,还要看杂交后代是否可育,如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马和驴等。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对图示分析正确的是A.a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生殖隔离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与生活环境共同进化D.d表示地理隔离,新物种形成一定需要地理隔离解析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不是生殖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条件,但有些生物没有地理隔离也会形成新的物种,如植物多倍体的形成。答案C生物进化的原因(2011·广东)最近,可以抵抗多数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引人关注,这类细菌含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该基因编码金属β­内酰胺酶,此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是(多选)A.定向突变B.抗生素滥用C.金属β­内酰胺酶使许多抗菌药物失活D.通过染色体交换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标准解答:逐项分析如下(1)B项中若不使用抗生素,一定没有超强耐药性基因NDM-1的产生吗?(2)D项中,若通过基因重组从其他细菌获得耐药基因,应采用什么方法?提示(1)不一定。有无此环境都可能基因突变为此基因。(2)基因工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