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学院_十二五_学科建设规划.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襄樊学院_十二五_学科建设规划.doc

襄樊学院_十二五_学科建设规划.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襄樊学院“十二五”学科建设规划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促进我校学科建设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结合学校实际,特制订本规划。一、学科建设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一)学科建设现状襄樊学院经过五十二年办学,特别是近十二年的本科办学历程,现已发展成涵盖经、法、教、文、理、工、医、管八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高校(医学学科依托的医学院2010年上半年成立)。多年来,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紧密结合襄樊市及周边区域政治、经济、文化及产业结构的特点开展学科建设,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目前,基层治理与区域经济、中外文学与襄阳文化、汽车制造与新能源、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等4个学科群已初具雏形。学科建设在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和支撑作用。1.重点学科建设学校现有1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机械工程(一级学科),3个省级重点学科——政治学理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车辆工程(二级学科),9个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二级学科)。结合区域历史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凝炼形成了如“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乡村治理研究”、“南水北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襄阳文化与三国文化研究”、“新能源汽车制造与性能检测”、“汽车零部件数字化设计与仿真技术”、“功能材料的制备及应用研究”等一批比较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具有一定特色的研究成果。2.人才培养十一五期间,在本科招生人数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围绕提高教育质量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从硬件投入到软环境建设,使教学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本科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于全省前列,荣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并受到教育部表彰。2008年在接受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我校顺利通过并获得了优秀成绩,专家组成员对我校十年本科办学取得的成就和全校师生努力践行并形成的“隆中精神”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自2003年开始,我校在经、法、教、文、理、工、管七大学科门类的近18个二级学科先后与省内高校和研究院所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教育。目前,我校有48名教师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担任兼职硕导,十一五期间已培养33名硕士研究生,目前在我校学习的研究生有30人。经过几年的发展,我校已基本具备独立开展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能力。3.学科基地平台建设十一五期间,我校在中地共建特色学科项目、日元贷款湖北省人才培养项目、国家开发银行贷款高校建设项目以及省(市、校)专项建设经费的支持下,学科平台的基础条件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我校现有1个联合共建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动力电池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2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三国文化研究基地和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综合工程实训中心和数字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成立了汉江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新能源汽车性能检测与故障诊断实验室、高等教育研究所等多个校级研究机构,各二级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分别成立多个研究所,为学科发展搭建了研究平台。4.学科队伍建设我校现有教授118名,博士9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380余人,具有博士学历以上的教师达11%;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兼职硕士生导师48人;聘请50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为学校客座教授;学校设“楚天学者”岗位2个,已聘1人;设“隆中学者”岗位20个,已聘任8人。经过多年建设,我校的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为开展学科建设奠定了基础。其中,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机械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学、教育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已基本形成了成员相对稳定、结构比较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学科团队。5.科学研究教师队伍的科研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学校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6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近2000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132余篇;出版专著、教材近120余部;主持承担市厅级以上科研教研项目600余项,其中: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0多项;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研教研成果奖130余项,其中省部级科研教研成果奖10项;师生获专利170余项。学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坚持科学研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创建了“大学生创业基地”,注重成果转化,促进社会发展。学校教师主持的襄樊市“三农”问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南水北调与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成果,受到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成为相关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我校教师主持研发的粉煤灰生产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