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渤海诗初探【文章日期】19980728【作者】池世桦【作者简介】池世桦作者系韩国平泽大学中国学系教授渤海是公元696年高句丽的遗民大祚荣和唐统治下的m@⑤h@④人共同建立的王朝,是当时东北地区最强大的王朝之一。可惜的是关于渤海的具体资料大部分已亡佚,因而研究渤海的资料有限,韩国、中国、日本以及欧美等地仍在不断地进行考察研究。韩国关于渤海的研究,大半精力一直集中于发现遗迹。文学方面的研究,其成果没有可看的。中国则把渤海文学认定为东北少数民族之文学,继续努力纳入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圈子中。日本专心利用自国内所保存的关联资料,固守证明渤海来朝日本的牵强附会的态度。为了建立渤海文学研究的基础,对渤海文学的特点先提出几点见解,然后整理渤海诗文资料,从中摘出纯粹的渤海诗歌来,进行具体分析。一、渤海文学的范畴有关渤海的历史资料大都散失,现在仅保存下来的也只散见在各种有关书籍里。而在众多资料之中,金毓黻所编的《渤海国志长编》是最重要的。该书收集韩、中、日三国的资料,按一般史书的体裁编了这本资料集。其中渤海的诗文编列于《文征》,他说:渤海艺文散佚殆尽,其可考者已撷其要于列传矣。(注:金毓黻撰:《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八《文征》,目注。)可知,现存的渤海诗文很少,《文征》体例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渤海人君臣与后裔作的诗文,另一部分则是往来他国时作的敕牒和与其他臣僚之间的交游诗文等。数目达到209篇,其种类可分为唐敕、表、国书、诗、铭、书、书状、遗裔之文等八类,渤海君臣写的文章约占十分之二,后裔的文章占约十分之五,中、日君臣唱和的约占十分之三。兹将其中渤海君臣所作的诗歌摘出,其目录如下:1.杨泰师:《夜听捣衣诗》(《经国集》13)、《奉和纪朝臣公咏雪诗》(同上)2.王孝廉:《奉敕陪内宴》(《文华秀丽集》上)、《春日对雨得情字》(同上)、《在边亭赋得山花戏寄两领客使并滋三》(同上)、《和坂领客对月思乡之作》(同上)、《出云州书情寄两敕使》(同上)3.释仁贞:《七日禁中陪宴》(同上)4.释贞素:《哭日本国内供奉大德灵仙和尚诗并序》(《入唐德求巡礼行记》3)5.裴题断句:《酬菅侍郎纪典客得行字》(《田氏家集》)6.高元裕:《赠知贡举陈商》(断句:忠丞为国拔贤才,寒俊欣逢藻鉴开)(《全唐诗》)二、作品分析1夜听捣衣诗霜天月照夜河明,客子思归别有情。厌坐长宵愁欲死,忽闻邻女捣衣声。声来断续因风至,夜久星低无暂止。自从别国不相闻,今在他乡听相似。不知彩杵重将轻,不悉青砧平不平。遥怜体弱多香汗,预识更深劳玉腕。为当欲救客衣单,为复先愁闺阁寒。虽忘容仪难可问,不知遥意怨无端。寄异土兮无新识,想同心兮长叹息。此时独自闺中闻,此夜谁知明眸缩。忆忆兮心已悬,重闻兮不可穿。即将因梦寻声去,只为愁多不得眠。(注:金毓黻撰:《渤海国志长编》卷十八《文征》,以下所引诗均同此。)按《续日本纪》758年的纪事,日本大臣大保藤原、朝臣惠美押胜等为杨泰师开一席送别宴。据此,知道758年杨泰师在日本。这首诗就是杨泰师文王大兴二十一年秋,随使日本时作的杂言古体。并用六言与七言,句法不均齐,但这种参错诗句里却有古诗古拙朴素的风趣。先看韵法,诗人用庚、纸、翰、寒、职、屋、先等七种韵目来转韵,严格地说,这种韵法不合于古诗转韵法。当时,唐诗已形成押韵规则,其运用也普遍。在这种情况下,这首诗里所用的韵法不妥。然而古诗限制不多,所以诗人能倾泻出心里所充满的诗兴来,古诗重视内容。由此,近体诗越发展,其内容上越消除活泼性与生命感了,此诗韵法不太准确,但与诗意调和就助成天然无工的境界。譬如,从第一句到四句,主要抒发秋夜思归的心情,从邻舍传过来的捣衣声触发了诗人思乡之心,而不禁牵起万端愁绪,发出怀人之情。原来捣衣声清雅凄婉,所以诗人以庚字韵目押韵,加以深化秋夜的情趣。到第五句忽然转折,诗人的感情转到沉郁哀伤的心境。随着感情顿挫,又换仄声纸字韵目转韵。从第九句到第十六句,诗人感到仍然滞留他国,从而,思乡之情又一次顿挫,心中无限惆怅。这里,又配合职、屋等入声韵目,进而发出无限的感慨。从第二十句到第二十四句结尾,诗人的痛苦也须收回,但心底仍留着思归的愿望。诗人的悲哀渐渐消弭,并且使用先韵目的平声字,一面收拾缠绵凄婉的诗章,另一面还留着悠悠的余响。从这个角度看来,此诗的押韵法虽不准确,但随着感情的曲折顿挫巧妙活用换韵、转韵等手法,达到了变化无穷的高度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