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考纲内容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在否定句中,用作“罪”的前置宾语,整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便到皇帝处投案自首,皇帝没有加罪他”。故正确选项为B。该用法曾在《寡人之于国也》中的“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出现。C项的“之”为代词,解作“他”,代指“杜弘”,整句话的意思是“周访率军追赶他,缴获的战马铠甲兵器数都数不清”。D项的“之”为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用法在中学教材中较常见,如《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整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将士尽死效力,我周访有什么功劳”。粤考规律别是文言句子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知识点。“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通俗理解为“词类活用”,高考把这一考点常常与“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在一起,同时,在文言语句翻译中会把词类活用作为一个考查点,如2013年翻译中就有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2012年翻译中也有名词活用作动词。考点透析(一)判断句(5)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6)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7)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是被动关系。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1)“于……”、“受……于……”表被动。如:①故内惑(3)用“为……”、“为……所……”表被动。如:身客死(三)宾语前置(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疑问代词有:孰、何、曷、胡、安、焉、谁、恶等)。(3)“之”、“是”将宾语提前。如:①句读之不知,惑之此外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也是重要的文言句式。定语后置,常用结构助词“之”、“者”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之”放在中心语与后置定语之间,“者”放在后置定语之后,数量短语也常做后置定语。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史记·鸿门宴》)。状语后置,即介宾结构在文言中常常后置于谓语之后。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游褒禅山记》)(四)省略句1.主语省略2.谓语省略4.介词省略文言文中介词“于”、“以”等常常省略。如:①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赐之(以)彘肩。(《史记·鸿门宴》)5.修饰语和中心词省略即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省略掉。如: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五)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2.表示反问(续表)3.表示感叹例词5.表示选择6.其他(续表)解题指津2.立足语境语感,揣摩把握。着眼于对文意的理解,培养语感,在整体语境中揣摩、把握文言文特殊句式和用法的特点,有助于防止错误解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尤其是确定省略的成分或理解词类活用,更要依赖具体的语境来有效地把握。如理解“既来之,则安之”一句,若是孤立地看,可能会受现代汉语的影响而误解为“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但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来看,结合上文“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进行揣摩,则可推断“来”和“安”均为使动用法,分别为“使……前来归顺”和“使……安定生活”的意思。考试时,一定要想到我们是在文言阅读,不是考纯粹的文言知识。一定要将有关选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联系上下文乃至全篇,仔细体会语感,揣摩语意,并进行比较辨别,从而准确判断其句式特点或活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