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虽终趣犹存.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课虽终趣犹存.doc

课虽终趣犹存.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虽终趣犹存——浅淡数学课的结尾艺术2010年衡阳市数学学科参评论文单位:衡阳市白沙学校作者:刘芳手机:0734-7129936如果说,引人入胜的开头艺术能产生“课伊始,趣亦生”的效果,那么,巧妙的结尾艺术则能达到“课虽终,趣不尽”的境界。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正是学生大脑最疲劳,注意力最容易分散,学习效果最低的时候。倘若教师能精心设计一个新颖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结尾,不仅能巩固知识、调节疲劳、保持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激起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活跃思维、开拓思路,在热烈、愉快的气氛中把一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探索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结尾方式。一、叙述式。如教学“比例基本性质”时,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二、总结式。这是一种传统的归纳型的结尾方式。采用这种方式,教师要以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归纳、概括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和主要内容,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他们总结、概括的能力。如“工程问题”教学结尾,可这样加以总结、归纳: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工程问题”,它的解题思路与我们过去所学的共同问题、相遇问题相同,只是列式不同。它的显著特点是题中不告诉全部工程的工作总量,解题的关键是把全部工程总量看作单位“1”,工作效率可用工作时间的倒数来表示。三、问答式。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回顾、思考、记忆。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小结:师:大家想想这节课你知道了些什么?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为什么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直角;在钝角三角形中只能有一个钝角?生: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有两个直角,它们的和已是180°,那么另一个锐角就没有度数了;又因为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两个钝角和已超过了180°不能形成三角形。四、悬念式。这是一种兴趣激励型结尾方式。课堂教学结尾时,教师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问题,不作解答,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如教《年、月、日》一课,教师在下课之前,可巧设悬念,提出为什么一年有365天?有的一年又有366天?为什么通常每4年里有一个闰年呢?等有趣问题,当学生“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时,教师从讲台里亮出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并告诉学生:“这些有趣的问题,《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里都有明确的答案,大家课外可以去阅读”。这样结尾意味无穷,既重视了课外阅读的学法指导,又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强烈动机和兴趣,让学有余力同学从课外读物中吸取更丰富的营养。五、练习式。这也是一种传统的巩固应用型的结尾方式。采用这一方式,教师备课时要抓住重点和关键性问题,从教学目标出发,密切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题,其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使学生对当堂课所学的知识及时地得到巩固和消化。如在“比的意义”教学后,可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讨论比、分数和除法三者之间关系,并完成下表:名称联系区别除法被除数除号除数商六、辨析式。针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容易产生的错误,在课堂结束阶段,设计一些选择题或判断题,让学生选一选、说一说、议一议,既能及时了解全班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使学生在“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中明确是非,加深对新的知识的理解。如教《相遇应用题》一课,在新课结束阶段,可设计这样一道选择题: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对面走来,甲每分钟走52米,乙每分钟走48米,两人走了10分钟,两地相距多少千米?(1)2000米(2)1000米(3)无法解答大多数学生认为:第2个答案是对的,算式是(52+48)×10=1000(米)。只少数学生认为:这道题无法解答。因为题目中“两人走了10分钟”没有说明是否相遇。师:“两人走了10分钟”后可能出现哪几种情况?生:“两人走了10分钟还相隔一段路程,也可能相遇了,还可能是相遇后又交叉而过”。师:“如果要使第2个答案成立,题目应怎样改?”(改为:两人走了10分钟后相遇。)师:如果题目改为“丙人相遇后交叉而过又行了20米”又该怎样列式?七、引伸式。课堂结尾时,把所讲的内容引伸、拓宽一步,启发学生把问题想深想透,以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如《三角形内角和》一课的结尾,教师边出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边设问:我们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那么,这些图形的内角和怎样求呢?当学生面有难色时,教师启发:能不能把这些图形分成三角形,求出它们的内角和呢?这时,学生猛然省悟,顺利地将这些图形分别划分成2个、3个、4个三角形,求出了答案。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内角和:180°180°×2180°×3180°×4……教师再次设问:那么七边形、八边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你能从中发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