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国家的兴起.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民族国家的兴起.ppt

民族国家的兴起.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民主主义城邦所採用的民主方式,這是直接式的民主,亦即城邦的居民以直接選舉的方式,選出他們的政府。他們之所以能如此做,是因為城邦的居民,相對於現代的國家,人口數目較少。除此之外,我們必須了解,城邦中並非每個人都有選舉權的。希腊城邦採用奴隸制,奴隸是沒有選舉權的。在現代社會,選舉通常是間接式的,即選舉政黨,而非直接選舉政府官員。約束王權(1)君主與國會君主擁有龐大的權力,但在整個中古時代,他們的權力並非不受控制的。中古時代,君主的權力來自上帝,基於這個原因,教會能對君主的權力加以約束。然而,為了徵收稅收,國王需要富有者的支持。中古時期,君主應與國民透過商議,就稅率達成協議的原則,很早便在英國和法國出現。君主與其子民開會的機構是國會(parliament,該字源自法文parle,意即談話)。它與現今國會不同,十五和十六世紀的國會並不定期開會,國會只在君主召集會議和有特別事項要商討時(例如加稅)才召開。此外,中古時期的國會與現代國會不同的是前者不是民選的,國會代表教會、貴族、平民(很多是商人)等功能界別。在十七世紀中葉的英國,因國會與國王的衝突引致的內戰(1642-1651年)。國會獲勝,國王被處決,造成其後10年,英國並沒有國王(君主制度當然不是因此而廢除,到了1660年,國會邀請被斬首的國王的兒子擔任英王。)社會契約中古時代,君主由上帝授權統治國家,假若如此,有甚麼理由可以斬國王之首呢?更重要的是有甚麼理由能使內戰後,國家得以維持和平?在這背景下,社會契約理論便誕生了。該理論提出君主與人民是由契約連結起來的。通過契約,人民同意接受君主的統治,而君主則以保護人民並維持秩序作為回報。你可從這理論看到,中古時代的領主與其從屬所建立的私人契約的普遍化。(對於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這即是中國哲學家孟子提倡的天命理論)。社會契約理論指出,如果君主履行他/她在契約中的責任,人民便應服從君主;相反,如果君主違反契約,人民便有理由反抗君主。自然律、自由和平等科學革命對啟蒙運動有重大影響。科學革命發現自然定律,例如白光裡的顏色或萬有引力。自然定律是宇宙運作的方式,接著的問題是,同一定律是否也管轄着人類?尋找自然定律成為社會科學發展的開端,例如心理學和經濟學。這種思維對政治思想產生重大影響。民族主义開始時,羅馬只是個城邦,它的擴張是很偶然的,羅馬帝國並不是事前有計劃地建立起來的。公元前三世紀,羅馬打敗所有意大利半島上的城邦。羅馬的擴張,使它與迦太基發生衝突。迦太基的海上武力建基於北非。經過艱苦的連串戰鬥,羅馬打敗了迦太基,並將迦太基的盟邦馬其頓打敗。此時,羅馬轉向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亞歷山大曾征服該地,並將其交由當地人統治。至公元前二世紀,羅馬已將此地區完全征服。在公元前一世紀,成為西方世界最強大的城邦。它繼續征戰,入侵埃及,並向北進入今日的法國和英國(稱為高盧地區)。細閱下文,這是教皇烏爾班二世於1095年在克萊蒙會議上發表的演說:民族國家的興起民族國家的興起有幾個原因,大部分你已知道了的。其中一項便是在課題10(文藝復興)提到的,本地語言廣泛使用。另一個原因是教會影響力的衰落。到了宗教改革時期,新教教會在英國和一些歐洲中部的國家已很強大,這些國家的統治者不再在教皇的權威之下。在宗教信仰仍是生活重要一環的年代,宗教獨立緊緊地支持着政治的獨立。然而,火器的使用是另一個造成民族國家興起的重要原因。歐洲在15世紀的戰爭開始使用火藥(中國在較早時已使用火藥)。由於槍支十分昂貴,只有那些控制着遼闊領土的君主,才能負擔擁有大量的槍支的軍隊。此外,中古時代興建的堡壘都抵禦不了重型火器的攻撃,所以到了十六世紀,城邦再不能抵抗國王的軍隊。與此同時,隨着國王控制力的擴張,其軍隊亦日漸擴大,戰爭的性質亦改變了。另一個原因是國王因新貿易路線的發現和貿易的增加而變得更富有。新的貿易令西歐的王國豐裕起來,而繁榮景象就由地中海一帶轉移至大西洋沿岸。十六和十七世紀的新興強國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和法國。美國獨立戰爭(1776)法國大革命(1789)第一次大战前的奧匈帝國(不包括在意大利佔有的土地)社会主义長工時和惡劣的工作環境,不僅在工廠,在礦場也如是。工人沒有合法的保障,而且工資低。需要一代人的時間,工人才成功組織工會;又需要差不多一個世紀的時間,選舉法才得以更改,讓工人有權投票。因此,不難理解的是,十九世紀中葉,人們普遍地認為工廠東主與工人是屬於兩個不同的階級。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下:勞工應團結起來,爭取更好的待遇及工作條件的思想,實際上是來源於十九世紀。馬克思是具有最重要影響的作者之一,他在1848年發表《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提出共產主義理論的兩大要點,使共產主義與國際工人階級運動緊密聯繫,並得到蘇聯的大力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