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信息大学: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从1980年创业起到80年代末,燕京啤酒每年生产规模扩大1万吨。80年代初,北京市民提着暖瓶、抱着饭盆排长队等候买散装啤酒,成为当时街头一景。“借问啤酒何处有”的声声呼唤屡见报端。面对火热的市场需求,顺义县政府决定兴建啤酒厂。但是,由于受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项目审批是一个难题,主要难点在于“县办国有企业根本就没有能力办啤酒厂”。当时任顺义县工业局党委书记兼局长(后来任副县长)的王少更同志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组织了一个筹备小组,四处做工作。经过多方努力,上级批准项目可以上,但资金自筹。确立了项目,开始筹建,但遇到了两个难题:一是征地问题。在当时,建一个年产2万吨以上规模的啤酒厂,需要征用不少土地。这对于人口稠密的北京郊区来说,无疑是个很棘手的问题。不仅要占用大量的农田,而且还要付出一笔可观的征地费。本来就不多的经费如果购买了土地,很可能投不了产就夭折。他们没有按常规行事,而是积极主动想办法以少投资或不投资解决这个难题。经过县委、县政府反复研究,决定把啤酒厂的厂址选在一个占地200亩,且已经停产的砖厂废墟上,并吸纳原砖厂职工,这样没花分文购地费就解决了土地紧张问题。仅此一项,为国家节约数十万元,并为及时动工创造了条件。另一个是建厂资金问题。根据当时有关部门测算,投资一个年产1万吨的啤酒厂需要1000万元。筹备组经过精打细算,计划第一期工程投资675万元,建成一个设计能力为年产1万吨的小型啤酒厂。在这已经是压缩得不能再压缩的经费中,银行只同意贷款250万元,仅占整个投资的37%,资金的大头还没着落。这部分资金该如何落实?县委县政府没有坐等,而是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各种渠道积极筹措。他们将停办的一个其他厂的剩余物资调拨到啤酒厂,折合人民币230万元;又从县政府的行政开支中挤出30万元;从县工业局的利润留成中拿出133万元;三项合计393万元,占投资总额的58.2%,这样,建厂资金95.2%的数额陆续到位。还有约5%的资金怎么办?筹备组和先遣到位的第一批啤酒厂的工人决心在建厂过程中,凡是自己能干的,他们决不请外人施工。啤酒厂还专门成立了职工施工队,先后完成2万平方米的土建工程。多年废弃的砖瓦窑,高的地方藤蔓狼藉,低的地方成了沼泽,坑深的地方达3米多,筹建组和职工在第一任厂长蒋庚、书记蔡书田的带领下,靠肩挑车推,硬是把它整成了一块平地。就连那些100吨的巨型发酵罐,也是他们自己吊装的。由于他们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夜以继日地加班施工,不仅使建厂速度提高一倍、加快了资金周转,减少了银行利息,而且使原计划投资额也减少了30多万元。整个项目需要投资1000万元,燕京却只用了640万元;建设周期要2—3年,他们却只用了一年零八天。燕京的建厂速度惊动了当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万里同志。1982年5月19日,万里来燕京视察,称赞说:“顺义啤酒厂的建设是多、快、好、省的典型。”人民日报在过后几天发表《一快一慢说明了什么》的署名文章,并加了编者按,对燕京和某啤酒厂扩建工程两个不同速度作了比较,通过肯定了顺义县委、县政府以及燕京的建设者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艰难的起步造就了燕京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一种依靠科技进步的先进意识。职工们在厂领导的带领下勤奋工作,以每年增加产量近1万吨的速度,把一个年产1万吨的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带到1988年,进入了国家中型企业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