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中国信息大学: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的发展历程.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续中国信息大学: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的发展历程.doc

续中国信息大学: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的发展历程.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续中国信息大学: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的发展历程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期开始,公司加大技改力度,每年增产5万吨1989年上半年,全国市场出现滑坡,啤酒销量形势严峻,此时临危受命的35岁的李福成出任厂长。当时北京啤酒市场的容量是20万吨,燕京、北啤、五星三家啤酒厂的产量已经超过20万吨。企业面临着两难的决择,是维持现状还是继续发展?经过对市场的仔细调查,认真分析国内外市场的发展趋势后得出结论:一、市场疲软现象是暂时的。经济发展有客观规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经济状况会很快好转,啤酒的需求量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二、中国啤酒市场的潜力很大。从世界范围内看,当时世界人均啤酒消费量25公升/年,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95公升/年,德国138公升/年,欧共体平均87公升/年,而中国人均量只有10.3公升/年,生活水平较高的北京人,也不过20公升/年。就北京而言,要赶上美国人消费量,还有4倍多的市场扩展空间。当时有人提出北京市场最大饱和量是20万吨/年,但燕京分析认为:50万吨都不是北京市场的饱和线,潜力是显而易见的,而有潜力就有商机。三、从立体地看,即使北京市场饱和了,还有天津市场、河北市场、全国市场、乃至国际市场。只要在销售半径之内,风险就不大。即使在销售半径之外,只要经营得当,也仍然有办法去扩大市场。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是无限的。四、辩证地看,风险固然存在,但他们坚信,成功与风险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通过主观上的努力,可以寻求企业抗风险的办法,增强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基于上述分析,李福成果断地拍板:“上”。啤酒的产量每年又增加了5万吨,至1993年的18万吨,排名第一。产量增加了,市场必须跟上。李福成亲自走入市场,三天跑遍了北京地区的大街小巷,大小商场,大小酒家,他亲眼看到了北京市场一方面啤酒短缺,一方面又要受到计划体制的控制。当即决定购买50辆东风卡车,向北京城区直供啤酒,让啤酒生产走向市场。他又创造性地购买了2600辆平板三轮车,让燕京啤酒直接进入百姓家。这就是著名的“胡同三步走战略”——送货上门、个体批发、旺淡季价格差。燕京啤酒从此深入百姓生活,闻名大街小巷。“胡同送酒”这一燕京王牌销售,使老百姓买燕京啤酒比买菜还容易。1993年,“燕京”商标已经成为北京市著名商标,抽样结果表明,北京人实际购买燕京啤酒的比例为80.1%,在餐厅就餐时选用燕京啤酒的人占55.4%,北京的消费者对燕京啤酒的认识度达98.5%,燕京实施的名牌战略初战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