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几个问题专题复习教案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三个阶段(板书)1.过渡时期(1949~1956)(板书)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等斗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1953年,中共中央公布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过渡时期结束。2.探索时期(1956年~1978年)(板书)从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起,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时期的探索主要围绕两个问题:一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二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速度、规模问题。在探索的过程中,既有成功的方面,也有失误的方面。成功主要表现在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八大的正确决策、《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失误主要表现在政治上反右派扩大化、1958年提出总路线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建设的规律,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农轻重比例失调。1960年中央提出“八字方针”,开始纠“左”;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1965年调整完成。但这时期的纠“左”主要是在经济领域。而政治领域,“左”倾错误继续发展,一直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探索中严重的失误的发生。3.新时期(1978年至今)(板书)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我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二十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二、我国经济体制的变迁(板书)1.第一阶段(1949~1978年):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板书)(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2)核心内容:实行计划经济,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3)结果: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济,发展工业化建设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2.第二阶段(1978~1992年):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板书)(1)原因: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来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文革”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实行工业经济体制改革的政策。(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等。(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农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3.第三阶段(1992年至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板书)</P<p>(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2)核心内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结果:使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三、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板书)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板书)背景:新中国成立初,广大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措施: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了土地改革的方针是: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在对待富农政策的问题上,采取了保存富农经济,政治上孤立富农的政策。核心内容: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作用:在我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广大农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为农业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2.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板书)国民经济恢复以后,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1955年下半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有96.3%的农户加入了初级社和高级社,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基本建立。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