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摘要:本文论述了感知及其规律,结合笔者教学实践阐述了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些做法。关键词:感觉知觉感知规律教学应用问题的提出感觉和知觉通常是不可分的,我们通常把感觉和知觉统称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基本规律。数学学习也不例外,感知是数学学习的初始环节。虽然数学内容以高度抽象的形态出现,但学生在领会的时候,一般是要从直观开始。虽然直观感知只能提供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经验,但是它是认识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基础,是过渡到抽象概念和命题必不可少的初始环节,是理论思维的初级阶段。二、感知及其规律感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及外部联系在人脑中的反映。它们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后者则是对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感觉和知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到的个别属性越丰富,对事物的知觉就越完整,越正确。感知有以下的规律:强度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感知得清晰。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与它的背景之间要有所差异才能感知得清晰。对比律——两个事物或多个事物,通过对比,辨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被清晰地感知。活动律——一般地,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更容易吸引人们去注意观察,能提高感知效果。协同律——在感知过程中,多种感觉器官协同活动,可以提高感知效果。我们常要求学生上课要做到“五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就是要通过多种感知活动,以提高感知效果)。三、运用感知规律,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上,如果我们注意运用感知及其规律,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由于被感知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学生才能得到清晰的感知。因此,教师在讲课时,声音要清晰洪亮,语速要适中,要让全班同学听得懂,对于重要的知识,可以反复几次,可以提高音量。板书要清晰,要让学生都能看得见、看得清。重要知识点的板书,可用不同的字体,或不同颜色的粉笔加以突出。教师在制作、使用直观教具时,也要考虑到直观教具的大小、颜色、声音等是否能被全班学生清楚地感知。除此之外,教师要注意做好:1.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知材料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已有的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越丰富,感知就越完善清晰,就越有利于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知识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感知材料,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教材。例如:学生学习多项式乘法时,教师可采用如下直观材料:a2abb2abbaab右图中的大长方形的长是,宽是,用多项式的积表示出它的面积是。另一方面,大长方形又可以看作是四个小长方形的组合,它的面积是这四个小长方形的面积的和。由此我们就得到了反映多项式乘法的等式:同样地,依照本题方法,可用拼图解析完全平方公式。这种方法,从学生熟知的矩形面积引入,形象直观,将多项式乘法、完全平方公式及其结果很自然的展现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清晰的感知,提高记忆效果,进而提高教学质量。2.从背景中突出对象图1根据感知的差异律,对象与背景差异越大,对象就越容易被感知。在数学学习中,为了把对象从背景中突出来,通常是将要感知的对象用彩色笔画出或加上斜线条,必要时还可将感知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画出分解图)。例如,如图1,已知C为AB上一点,△ACD和△BCE都是等边三角形。求证:AE=BD。由于本题图形复习,线条较多且有重叠部分,解题能力较差的同学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但如果我们按图2把AE和BD所在的三角形用阴影标出(图2),学生很容易找出所需条件,通过证明△ACE≌△DCB从而得出AE=BD。图23.利用表格进行比较根据感知的对比律,如果教学内容是相似或相近的多个事物,我们可以利用表格让学生通过对比,辨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更容易被清晰地感知事物。如在《四边形》一章,学生要学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其图形、性质和判别相似又有所区别,容易引起学生知觉上的混乱。如果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下列的表格不断给予补充(填空),让学生通过对比,辨别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更容易被清晰地感知每种图形及其特点,从而为学生进行准确的记忆提供了保障。性质判别边角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再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如果我们列表如下: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相离相切相交直线和圆的公共点的个数012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和圆的半径R的关系图形ROdORd(图略)学生通过表中进行比较,反复感知,能清晰感知直线与圆的各种位置关系,为熟练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