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教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73 大小:1.3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一册教案.doc

第一册教案.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题毛泽东诗词两首教学目的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体会词中描写的意象。教学任务基础知识了解词的体裁知识,品味关键词语,把握词的情感脉络。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欣赏鉴别诗歌的能力,进而对诗歌做出正确的评价。德育要点理解作者的感情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面对困难积极乐观的态度。教材分析教学重点品位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领会毛泽东的宽广胸襟。教学难点从意象的角度了解词中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和抒情性。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朗读2、品味点拨教学设想及安排加强朗读背诵,第二课时全班默写。拟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沁园春长沙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过程学生活动过程一、导语设计:秋风渐起,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印象说说心目中秋天的颜色。二、背景介绍,1925年,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是,革命该有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本词。特别提示,心情沉重。三、配合板书题目,介绍词的知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体裁,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辞,但在发展中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每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一、学生发言:(红;黄;灰)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过程学生活动过程后来成为词体格式的标目。词的题目可用可不用。不同词牌规定不同的字数、句数和格律。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长调(91)。按段的多少分为单调(一阙),双调(上下阙,上下片)三叠、四叠。词,又叫“曲子”“朵曲子”“曲子词”“长短句”四、1、教师有感情的范背全词。提示,上篇“看”和下片“恰”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顿,“看”字所控七句要兴奋喜悦,“恰”字所控七句要充满自信语速稍快。2、词中主要是什么颜色?联系时代背景和词的感情简单评价作者。朗读上片,靠想象将诗意串和起来。“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并调整句序。独立能否改为直立、站立?诵读品味“看”字所控的几句。词人用那些视角描绘秋色?想象词中的秋景进行描绘。交流评价。找出后三句中表达词人感情的字。并体会他的感情。朗读背诵上阙。五、布置作业:背诵;根据上片写一段散文。六、课后拾遗:补充;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秋气染红的。”墨菊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上阙以写景为主,下阙以抒情为主。二、学生体会词的感情基调。发言:慷慨激昂三、学生自由朗读一遍。四、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多遍,达到要求。重读与语速、节奏。五、学生回答:红、绿。六、学生回答:豪情壮志、胸襟宽广。七、学生发言:独立寒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在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八、学生回答:独立表现了砥柱中流的英雄气概。九、学生讨论: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十、学生讨论发言,进行描绘交流。十一、“怅”。讨论发言。十二、朗读背诵下阕。十三、朗读背诵全诗,主动、点名背诵。第二课时采桑子重阳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过程学生活动过程导语设计:重阳民俗导入。背景介绍;1929年9月,红四军主力配合当地游击战争,攻占上杭,击败敌人的会剿,此时毛泽东已离开红四军的岗位,深入上杭永定的农村,10月来到闽西地区正是野花开放时。1、教师范背2、正音;分外秋风劲点出两个化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风歌》)“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朗读上片,对人生的感悟有哪些?人因有情而易老,天因无情而不老。朗读下片,说说全词的颜色?背诵下片,说说最喜欢哪一句?从本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怀。联系当时他所面临的困难;党内出现了错误而他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四、检查背诵。五、课堂练习:38分钟高二上册1第四题。六、布置作业。七、课后拾遗:学生学读一遍。朗读上片,讨论:人生短暂,世事蹉跎,无穷感慨。而对比自然界却年年生机盎然,连战场的黄花也更加芬芳。背诵上片。朗读下片,基调为黄色。学生发言交流最喜欢的句子。讨论;虽有感慨,但仍然乐观、胸怀开阔。抽查背诵,其他默写。课堂练习。中国现代诗三首教学目的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了解作者的简历及不同的的创作风格。教学任务基础知识把握诗歌的意象;象征意义。把握艺术的“三美”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