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语文教案实用的语文教案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正确读写“卢沟桥,拱桥,建筑,石柱,淘气清楚,难忘,抗日战争”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3、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观察方法。重点难点:1、学会12个字,认识8个字。2、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课题1、师:卢沟桥的狮子着重介绍了我国著名的建筑?卢沟桥上的狮子。卢沟桥上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多得数为清。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吧!2、自读课文。把字音读准。二、学习生字1、出示生字卡片,指导学生上台说一说,这个字的读音及组词。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的!2、教师重点指导难读的字。三、精读第1自然段1、观察图片,使学生全面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千姿百态。2、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3、你读懂了什么?四、教师小结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精读课文,第2、3自然段。1、议一议引导学生对第二自然段时进行朗读、品评。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想到的?2、演一演师:卢沟桥的狮子这么活泼、威武,请同学们根据课文的描述来演一演。3、写一写师: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些形态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卢沟桥的狮子确实是资态万千,各不相同。如果你是当时卢沟桥的设计者,你还会设计出怎样的石狮子?把你象到的`写下来。三、精读课文,第4自然段。1、师:卢沟桥的出名不仅是因为石狮子多,各具情态,它还是一个重要原因,谁能把客观存在讲出来?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3、学生交流。4、补充“七七事变”的历史,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议,是我国人发反抗侵略者永不屈服的写照。5、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话四、教师小结板书设计:卢沟桥的狮子特点:多形态各异语文教案篇2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知人论诗法、意象助读法、画面描述法、比较赏读法来把握词境。2、体会作者的愁苦情绪。教学重点和难点1、意象助读法、比较赏读法2、体会词作中将抽象的情感写得具体、生动、形象的方法。教学时间1课时课前准备印发资料和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1、背诗导课。下面我们来一次背词比赛,请放开声音读这首词。(检查背诵情况:齐背1次,抽背1人。)背完词,有一个人从词里走出来,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愁)2、读出情感。[知人论世法]①师:从词中我们读出一个充满愁绪的李煜,谁能讲讲历史中的李煜?明确: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五代南唐国主,世称李后主。他25岁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曲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975年南唐为宋灭之后,39岁的他被俘到汴京,过了两年多的囚徒生活。(幻示)②朗读指导,要用慢速、低沉、哀痛的语气来读词。师:联系作者生平,走近词人理解词意,这叫知人论世法(板书)。我们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语调来读这首词呢?明确:这是深重的亡国之痛,而非轻烟似的闲愁。该用哀痛低沉的语气来读。慢些,再慢些。③配乐(《二泉映月》读。(荐读1人,齐读1次。)3、个性化品读,借助经典意象来理解词意。【意象助读法]过渡语: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幻示),那么李煜他选择哪些景(板书)向我们传达出他的愁?请选择最有能触动你的一个景,说出它与词人的“愁”如何对上号?(板书→)明确:西楼、残月、梧桐、深院(板书)。品读方向:(1)西楼——表达一种离别之愁。(幻示)①以下3个诗句均写到“西楼”,你认为西楼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总是和人什么样的情联在一起?第一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宋』李清照《一剪梅》)第二句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第三句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唐』许浑《谢停送别》)明确:第一句是“遥望爱人的伤心地”,第二、三句都是“排遣忧伤的伤心地”。那么李煜的西楼呢,他为什么要上“西楼”?(“遥望故国的伤心地”)。师补充:以上诗句均含有“西楼”,它已是古人登高抒发悲怀的“楼”,一处伤心地,一处排遣忧伤或遥望故国、故乡、爱人、友人的伤心地,并非“位于西面的楼”。就像我们在《望江南》中的“肠断白蘋洲”,白蘋洲专指情人离别之地。西楼又会使人联想到飒飒西风、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是人产生悲情愁绪。②如果你是李煜,你会怎样独上西楼?想象李煜登楼时的步履和神情。(2)残月——表达人事的缺憾。略①明月也是惹人愁思之物,请举例说明。(生分说,点到即可)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