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医学知识宣教培训课件.ppt
上传人:13****5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43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医学知识宣教培训课件.ppt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医学知识宣教培训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治疗药物浓度监测医学知识宣教治疗药物监测(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TDM)是自本世纪60年代起,在临床药理学、药代动力学和临床化学基础上,结合现代分析检测技术,形成和发展的一门应用性边缘学科。其主要任务是通过灵敏可靠的方法,检测病人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药物浓度,获取有关药动学参数,应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药物中毒的诊断和治疗,以保证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任何药物都不会在体内创造一新的生理、生化过程,而是通过调整疾病过程中失调的内源性活性物质量或生理生化过程,杀灭抑制病原体等,达到治疗作用。显然,药物作用靶位浓度不足或过量,势必导致药物治疗的无效或产生新的不良作用,甚可导致药源性疾病的产生,乃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根据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有效而安全的个体化药物治疗方案,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一个难题。虽然试图通过按体重、体表面积、不同年龄等方法,计算调整用药剂量,但由于影响药物体内过程的因素众多,具体病人情况千差万别,因此仍未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本世纪60年代末药代动力学的发展成熟,使人们得以用简练的数学公式表达药物在体内随时间的量变规律。而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相继报告了普鲁卡因胺和地高辛药物效应与血药浓度的关系,形成了以血药浓度为客观依据,调整剂量指导临床用药的设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高灵敏度、特异性的检测方法的引入,使仅微量存在的药物检测得以进行。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药物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及中毒浓度也相继确定。以血药浓度为客观依据,运用药代动力学理论指导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优越性,日益为广大临床医生接受和采用,从而促进了TDM的发展。目前,TDM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成为临床化学实验室的主要常规工作之一。国内一些有条件的医院也从80年代起,逐步开展了这一工作。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及我国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统计资料均显示,因用药不当而致死者远远高于同期死于各种传染病的人数。而用药不当死亡者中,大多是剂量不当所致。可以说随着医疗技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在TDM的指导下制定和调整个体化的合理用药方案,是药物治疗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也应看到TDM工作的开展,使历来主要为诊断服务的临床化学实验室工作,开辟了积极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广阔新领域。第一节概论一、药物在体内的基本过程l、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⒈主动转运⒉被动转运⑴扩散⑵滤过⑶易化扩散2、吸收3、分布4、生物转化5、排泄二、血药浓度与药物效应第二节药代动力学基础及其有关参数的应用药代动力学的概念一、药动学模型二、单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l、单剂静脉注射;2、恒速静脉滴注;3、血管外单剂用药;4、多次用药。三、二室模型一级消除动力学l、模式图和药-时关系2、药代学参数计算四、非线性动力学第三节合理使用治疗药物监测应考虑的基本因素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并非所有治疗药物均要进行TDM。一般认为,对存在下列药效学、药动学或其他原因,并且其治疗作用、毒性反应呈血药浓度依赖性,而治疗血药浓度范围和中毒水平已确定的药物,并且存在下列药剂学或药动力学原因的,应考虑进行TDM。一、药效学原因二、药动学原因第四节治疗药物监测标本及预处理治疗药物监测标本:血清、血浆唾液尿液、CSF取样时间1、监测、调整用药方案时:稳态浓度后取样2、急性药物中毒时:立即取样3、治疗效果观察时:根据临床需要样品预处理1、去蛋白:沉淀离心法色谱法超滤法超速离心法2、提取液-液提取液固提取3、化学衍生物化学反应光谱法—发光基团色谱法—显色基团第五节药物浓度测定常用技术一、光谱法二、色谱法:HPLC三、免疫化学法第六节需测定药物浓度进行监测的主要药物一、强心甙类二、抗癫病药三、环孢素A四、茶碱五、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药六、抗心律失常药七、氨基甙类抗生素药物的体内过程包括吸收(血管内给药除外)、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四过程。在这些过程中都涉及细胞膜、细胞内器膜等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从基本结构上讲,生物膜均是由镶嵌有蛋白质的双层流动态类脂质分子构成,其间有直径约0.6nm的小孔。生物膜对药物的转运方式根据是否耗能,分做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类主动转运生物膜可通过其间镶嵌的某些特异性载体蛋白,消耗能量转运某些药物。主动转运的最大特点是可逆浓度差进行,并在经同一载体转运的药物间存在竞争性抑制。在药物转运上,主动转运仅限于极少数本身即为内源性活性物质,或与内源性物质有极相近结构的药物。被动转运包括所有不消耗能量,仅能顺浓度差进行的跨膜转运。被动转运包括扩散、滤过和易化扩散三种。由于不能耗能,被动转运均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