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绪言一、文学思潮的概念及其特点2.文学思潮与文学思想、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的区别。⑴、文学思潮在概念上比文学思想要宽泛得多,在社会上是否形成广泛的影响及其持续时间的长短,是区别文学思潮和文学思想的重要标志。⑵、文学思潮也不同於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①文学流派通常表现为由思想和艺术的共性,而不一定由纲领上的共性联系着的作家集团,出现文学流派并不一定能形成文学思潮。②创作方法是指作家认识和反映现实生活所依据的总的原则,这种总的原则并不一定依附於某一文学流派或文学思潮。而文学思潮则可以包容各种不同的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3.文学思潮的因素⑴、内在因素:指影响思潮形成的文学本身的因素:如某种审美理想、审美趣味、文学观念等。⑵、外在因素:指影响思潮形成的文学本身之外的因素:包括特定时期的社会变动、政治经济变革、某种社会思潮、文化思潮或哲学思潮等。4.文学思潮的特点①文学思潮和一定的社会文化思想有着密切联系。②文学思潮以一定的文学思想为基础。③文学思潮常常表现为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潮流。④文学思潮必定带来创作和理论的发展。5.研究文学思潮的意义文学思潮的起伏递嬗是文学史上常见的现象,研究文学思潮的发展变化,可以便於从总体上发现和把握文学的特性及文学的发展规律,有助於更深刻地理解文学和时代的关系,从而推动文艺学的发展。二、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概念⑵、当代文学思潮,主要是描述在“当代”(1949—2000)所发生的文学尤其是文学理论思想的潮流。对中国当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就是要研究在中国当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段中,文学思潮发生的背景、思潮的大致概貌以及走向;研究文学思潮在当时整个的社会文化潮流中的地位和相互的影响。⑶、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延续。不但是时间向度上的延续,在思想本质上更有着巨大的钩连。因此,学习和研究当代文学思潮应打通现代和当代,应将20世纪中国文学看作一个整体。“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是指1949年7月全国第一次文代会召开以来到二十世纪末(1949-1999)在中国文坛上产生的文学思潮。从广义上说,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应包括在这个时间段内大陆、台湾、香港、澳门文坛上产生的文学思潮;而目前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所指的仅是在这个时间段内大陆文坛上产生的文学思潮。因此,这是一种狭义的当代文学思潮。三、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的分期第一种分法:两分期①一元化时代的文学思潮(1949年-1989)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鼎盛期(1949年-1966)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病态繁荣期(1966年-1976)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后发展时期(或革命现实主义思潮的衰落期)(1979年-1989)②多元化时期的文学思潮(80年代中期以来/90年代以来)——方维保:《当代文学思潮史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二种分法:三分期①革命现实主义独尊期(1949—1976);②启蒙主义文学精神回归期(1977年-1989);③走向多元共生的时代(1990~);——李扬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四、当代文学思潮的总体特征当代中国文坛独特的结构和制度决定了当代文学思潮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⑴、文学理论和创作极度密切的关系;⑵、文学思潮少有自发产生的,基本上是自觉的、自上而下提倡的;⑶、由于思潮基本是自觉的,所以是理性的。五、当代文学思潮研究的原则2.整体性原则。所谓的整体性,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要以文学发展为参照系,围绕着文学发展来研究和理清当代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要研究处于文化嬗变中的文学思潮,它既包括对以社会思潮、哲学思潮为背景的研究,又包括对文学内部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和文学接受的研究。二是需要用历史家的眼光,要对文学思潮发展的演变作宏观的把握和微观的分析,既要把握其宏观的走势和流向,又把握其微观的丰富性。3.历史的原则。用马克思主义的话来说,就是把历史放在当时的语境之下来考察,而不是单纯地用今人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去苛责历史。如对待“文革”文学和文艺,对待90年代后出现的文学思潮都不能简单地肯定和否定。4.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当代文学思潮自身发展的多元化、复杂性、动态性,构成了文学思潮研究理论的多元性,方法的多样性和形态的丰富性。(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文化学、美学、宗教学,西方现代方法论中的系统论、原型批评、符号学研究、结构主义研究、文化批评研究等都成了文学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出现了方法的多元化。)六、对两种《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教材的介绍2.李扬著《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本书在关注政治对文学影响的外部因素的同时,对创作主体的自身因素也进行了深入思考,并由此推导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耗机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