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的有益探索(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的有益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研究》一书系河北工业大学文法学院党委书记陈鸿雁博士所著。近年来,作者围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的研究的著述甚多,这本书是多年研究的结晶。一、主要内容全书共九章,可以分为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分别围绕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进行阐述和论证。(一胜任力模型的建立(1~4章全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把先进的“岗位胜任力”的理念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研究中,通过对全国60所高校的300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开放式问卷调查,搜集胜任力词汇,再经过深入的文献研究和特尔菲——专家小组讨论的办法,形成胜任力词汇问卷,最后根据词汇问卷又对30所高校的500多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了词汇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建立了胜任力模型。模型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道德、政治素养、个人特质和师生和谐六个维度,25个胜任特征。从不同的方面概括了胜任力定义中的各项内容。各维度划分清晰、准确。作者在这一部分还进行了胜任力模型检验,并开发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量表。该量表包括25个项目,6个分量表。分别是专业知识分量表(czs、专业技能分量表(cjn、职业道德分量表(cdd、政治素养分量表(csy、个性特质分量表(ctz、师生和谐分量表(chx。得分越高,表示该教师胜任力水平越高。该量表经过检验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结构效度和项目区分度。(二胜任力实证研究(5~7章这一部分使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量表”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果量表”对河北省五所骨干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实证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果量表”是在seeq问卷英文版的基础上自主编制形成的。问卷包括学习价值和成就感、教学热情和态度、师生互动、师生和谐、知识宽度和信息量、教学过程、课程难度和功课量七个维度。问卷调查以河北工业大学、燕山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对象,共发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课堂教学效果问卷6000份,回收5618份,有效问卷5310份。对于调查数据,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验证七维度模型以及量表的质量。这一部分再次检验了胜任力模型,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现任教师的胜任力和教学效果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胜任力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三胜任力发展(8~9章这是全部研究的拓展。针对建立的胜任力模型、开发的胜任力量表和教学效果量表,从六个维度、25项胜任力的角度论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提升的途径。作者认为通过胜任力模型的建立,为教师的职业发展规划做出明确的指导,教师可以依据模型内容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自己的胜任力水平,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而提高教学效果。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升自身的胜任力水平:扩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规范职业道德,追求健康向上的个性特质,促进师生和谐。二、内容评价本书第一次把人力资源管理中胜任力的概念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评价中,突破了以往的经验总结式的研究,所有研究都是建立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的,并且所有问卷和模型都经过了检验,所以结论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同时,在分析胜任力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时,运用了结构方程模型,得出了胜任力与教学效果有明显的正相关的结论。同时本书在以下方面做出了贡献。(一提供了评价教学效果的新方法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新方法。教学效果的评价一直是很困难的一个问题,书中使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量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效果量表在河北省五所骨干高校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用spss17.0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统计分析,以胜任力模型六因子为预测变量,对教学效果量表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胜任力六维度对教学效果总量表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因此,可以用胜任力的测量代替教学效果的测量,为教学效果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研究重心从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胜任力模型转移到教学效果的评价,非常重要。因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学效果直接关系到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出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课程的目标。从研究中可以看出,要想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提高教师的胜任力,胜任力可以有效预测教学效果。(二重新审视教师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