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6 大小:13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ppt

第18课短文二篇课件.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学目标教学难点第一课时《孔子世家赞》二、七嘴八舌话孔子——回顾孔子的生平和思想。三、归纳学生回顾的内容,简介《孔子世家》。司马迁作《史记》,将孔子列为“世家”,原本“世家”只限世袭王侯,而那时的孔子虽被“独尊”,但还未封“王”。后来在孔子的泽被下,孔子的后人果真世袭公爵,历两千余年,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贵族世家,证实了司马迁超前的历史眼光。《孔子世家》可以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第二部分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第三部分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第四部分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第五部分孔子去世及其影响;第六部分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子世家赞》就是《孔子世家》的结尾部分。“赞”即“论赞”,是史传后面的评语,《史记》称“太史公曰”。四、反复诵读《孔子世家赞》,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并提出疑难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五、课文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旨。本文是作者对孔子的赞词,表达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仰慕、崇敬和赞美。2.文中哪个词语最能集中概括司马迁对孔子极度的仰慕、崇敬和赞美之情?至圣。3.司马迁赞孔子为“至圣”的依据有哪些?(1)依据孔氏书——表现了孔子伟大的人格精神。(2)依据在孔子故里见到的与孔子密切相关的器物(庙堂、车服、礼器)以及许多儒生按时在孔子家中虔诚演习礼仪的情景——表现孔子对后世的深远影响。(3)依据与天下众多君王和贤人比较的结果——表现孔子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4.文中除了用“至圣”,赞美孔子的词还有“高山”“景行”,你认为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恰当吗?为什么?(各抒己见)5.阅读下文,读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及你学过的《论语》知识,说说孔子给你带来的影响。六、布置作业。1.积累名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并查找资料说说后世常用其表达怎样的含义。2.熟读课文,达到背诵。板书设计第二课时《题孔子像于芝佛院》二、简介李贽(具体内容见教案(一))。三、熟读课文并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课文。四、课文分析。1.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作者要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什么?要达到的目的又是什么?明确:驳斥的主要论题是“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要达到的目的是揭示历代儒家之徒盲目尊孔的荒谬无知。2.作者是如何证明“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这一论题是虚假的?明确:文章全用反语,层层剥开了“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的原因。这就是万口一词,千年一律,陈陈相因,从不以为非,不敢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更可笑的是人人相信,人人却又不是真知,只不过是儒家的先辈这样说,父师跟着这样说,大家也跟着这样说罢了。“至今日,虽有目,无所用矣。”就是这么一种滑稽可笑的情状。作者还巧妙地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法,把孔子的原话搬出来。原来“人皆以孔子为大圣”“皆以老、佛为异端”,无非是断章取义,完全是因为主观臆断了孔子的“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与“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既然最原始的论据是虚假的,得出来的结论也必然是虚假的。3.李贽在文中多处引用典籍中记载的孔子的话,比如“圣则吾不能”“攻乎异端”“知之为知之”等,请你分析这样做的用意是什么?明确:以孔子自己的话作为材料,揭穿世代相传的所谓“大圣”和“异端”,只是儒先们的“臆度而言之”,与孔子的原话并不一样,是断章取义,这样就用有力的论据,驳倒了对方的言论。4.在文章第2自然段中,作者直接抨击那些从众之人的“不自知”“强不知以为知”“虽有目,无所用矣”,然而在文章末尾又用四个“从众”把自己写得俨然一个从众俗流,这是为什么?明确:这样写意在表明后世学孔的道学家,他们盲目崇拜孔子,用封建礼教把人们不同的个性“强而齐之”,使人人都变成一个模样,因而更具有讽刺和批判意义。5.文章结尾段说:“余何人也,敢谓有目?”你能根据此句推断出作者生活在怎样的社会里?明确:作者生活在一个思想统治严酷,没有言论自由,人们的个性被严重束缚的社会,有先进思想的人势单力薄,根本无法与统治者的爪牙——强大的道学家抗衡,只能被迫屈从。五、课堂小结。六、布置作业。1.以“我眼中的”为题目作文,横线上可填历史文化名人。要求有自己个性化的见解。2.背诵课文。3.课后阅读《李贽——老愤青的童心》(中国发展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