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听《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专题培训会有感板溪小学涂荣5月11至12日,在学校的组织下,我有幸到铜仁学院,拜听了昌乐二中教育科技中心主任何久明主任和江苏省名校长陈康金校长,关于“高效课堂”的讲座。特别是何久明老师的讲座,带给我很多很多的感悟。首先,谈我的收获:第一、通过听讲座,我弄清了什么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并切实感受到了其“271高效课堂”的含义。从时间的划分来说,“2”是20%的时间属于教师,即一节课45分钟,老师的“讲”不超过10分钟。即便是在准许的时间内“讲”时,教师也不一定是连起来讲,而是该讲时则讲,需要讲时才讲;“7”是自主学习(自学、讨论、展示)占70%的时间约30分钟;“1”是10%的时间即约5分钟组织“反刍过关”。听何久明老师介绍:昌乐二中在课堂教学中,“发明”了“学习动车组”概念。在任何一间教室里,大概学生的组成是20%的“优秀”学生,70%的中档学生,只有10%左右的学生属于后进生。每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即做好“组务”自主管理工作;一个是科研组,即学生根据组内“学情”与任课教师一起组成课后的“问题研究”团队,以此给教师提供基于学情的课改“决策”依据,并提升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是学习小组,即由异质同组组成,采用aa、bb、cc形式建构,同组之间是一个相对稳固的团队,组员之间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对手。“三位一体”的学习动车组,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了动力援助,让昌乐二中的课堂因“活”而“乐”,因“实”而“好”,突显小组帮扶合作.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10名优秀学生资源,又给优秀学生提供“自助餐”,保证他们学得更好,同时通过小组互相讨论,促进中间70%部分的学生“向上分化”,把其中的20%转化成优秀生,以此扩大优秀生比重。并把原本10%的后进生向着70%的群体推进。这种课堂模式,从理论上消灭了“差生”,充分体现了教育对每个学生的尊重。从学生的差异出发,最终回到尽可能“消灭”差异上。“271高效课堂”体现出来的不仅是对“人”的尊重,也很好地解决了“主体”和“主导”的辩证关系,诠释了“学习即生活”,“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会学生合理巧妙、科学实用地“计划”时间和“安排”生活。第二、通过听讲座,我还了解昌乐二中的三大法宝是:导学案、海量阅读、大德育,并且这三者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他们能够达到高效的课堂效果,让学生完全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与它的海量阅读和大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昌乐二中有四个图书馆,总藏突破了25万册,而且每个班还都有自建的“私藏”。昌乐二中把阅读列为校本课程。他们规定高一年级每周阅读课不少于8节,高二不少于6节,高三不少于4节。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考核”标准,划分了科学的评定等级,并把阅读分为“研读、精读、泛读”三类,并列出每个年级的“必读书目”,每年每个学生必读书不少于40部。尤其听到该校的社团活动、娱乐活动非常丰富,全校学生都会跳华尔兹,每人都会一种乐器。学校举办的体育美食节活动让我们光看到照片都很向往,充满个性和激情的社团活动让人大开眼界。这样的校园生活让人轻松、愉悦、幸福,有了如此的心境,学习还会变得压抑吗?其次,谈我的顿悟:相比昌乐二中的“高效课堂”,与我们每年倡导的“自主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形式上似乎非常相似,但效果为什么相差那么远呢?究其原因,我认为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教师走不出主角的圈圈,课堂上等不及学生磨蹭思考就要代替包办。学案教学在很多时候还是老师教案教学的主要材料,学生的主体性在其中没有得以真正体现。第二、小组合作还不够成熟,缺乏领导性人才。人数较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需要组织能力强的学生协调组织本组的合作讨论。缺乏领头羊,操作不佳很容易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第三、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不够,主动性欠缺。很多学生尚未意识到积极发言的重要性和竞争性,学生的合作讨论作用没有充分地显现出来。最后,谈我的设想: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参考昌乐的管理操作模式,我认为我们小学教学也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做些尝试和改进:一、尽快走出传统教学价值观的束缚。传统课堂里学生的脖子上长着老师的脑袋,这是我们现在教学改革面临最大的束缚。昌乐老师们“把每个孩子的一生变成一个成功而精彩的故事。”以学生为核心,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学习能力、研究能力、质疑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内容方面,他们坚持20%的知识,学生自学能会;70%的知识,学生合作学会;剩下10%的知识们才是老师教会。学案的制作是为了方便学生自学。学习昌乐,要走出传统教学观的束缚,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学案关,知识点的呈现及练习设置均以方便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为基础。然后在课堂上,根据学案的设置特点,鼓励学生动手练习,或参考资料,或讨论,找出差异。教师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