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总结(一):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中国是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之地。饮食文化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向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第二,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构成了许多风味。我国一向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第三,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必须的要求。中国菜肴的名称能够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第四,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能够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到达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到达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古代的中国人还个性强调进食与宇宙节律协调同步,春夏秋冬、朝夕晦明要吃不同性质的食物,甚至加工烹饪食物也要思考到季节、气候等因素。这些思想早在先秦就已经构成,在《礼记月令》就有明确的记载,而且反对颠倒季节,如春行夏令行秋令行冬令必有天殃;当然也反对食用反季节食品,孔子说的不食不时,包内含两重意思一是定时吃饭,二是不吃反季节食品,与当代人的意识正相反,有些吃反季节食品是为了摆阔。西汉时,皇宫中便开始用温室种植葱韭菜茹,西晋富翁石崇家也有暖棚。这种强调适应宇宙节律的思想意识的确是华夏饮食文化所独有的。这种意识残留到现代的大约仅有节日食俗了(中医中药里也有一些,但未受到重视)。阴阳五行说是传统思想所设定的世界模式,也被认为是宇宙规律。人是三才之一,饮食是人类生活所不可少的、制作饮食的烹饪必然也要循此规律。因此,不仅仅把味道分为五,并产生了五味说(其实人能感觉到的味不止有五,但二三千年前,能分辨出五种也不算少),而且还削足适履地把为数众多(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的谷物、畜类、蔬菜、水果分别纳入五谷五肉五菜五果的固定模式。这使人感到荒诞。更令人惊奇的是还有凡饮,养阳气也;凡食,养阴气也(《礼记郊特牲》)。并认为只有饮和食与天地阴阳互相协调,这样才能交与神明,上通于天,从而到达天人合一的效果。因此在祭天时要严格遵循阴阳五行之说。这种说法被之后的道教所继承,成为他们饮食理论的一个出发点,如认为吃食物是增加人体阴气的,如五谷充体而不能益寿食气者寿等,要修炼、要获得阳气就要尽量少吃、最佳境界是不吃,走辟谷的境界。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的审美理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者也。至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什么叫中?不能简单地用中间来概括它。这个中指恰到好处,合乎度。有点像河南话中的那个中。和也是烹饪概念。《古文尚书说命》中就有若作和羹,惟尔盐梅的名句,意思是要做好羹汤,关键是调和好咸(盐)酸(梅)二味,以此比喻治国。《左传》中晏婴(齐国贤相)也与齐景公谈论过什么是和,指出和不是同,和是要建立不同意见的协调的基础上的。因此中国哲人认为天地万物都在中和的状态下找到自己的位置以繁衍发育。这种审美理想建筑在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之上。这种透过调谐而实现中和之美的想法是在上古烹调实践与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下产生的,而反过来又影响了人们的整个的饮食生活,对于追求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文人士大夫,尤其如此。与中和相反的是极端,极端在烹饪上也不被视为正宗,那些咸过头,辣过头,酸过头的食品虽然会受到一些身体处在不正常状态下的人们的追捧,但从长远看来它对身体是有害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中的极端主义其弊更是不可胜言。如上所述,华夏民族的饮食生活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性,尽管有些特性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不可理解、或者说不太科学(近百年来,科学二字在中国几乎成为宗教信仰,它只是衡量一切领域是非的一把尺子,而它本身却不能受到质疑),但饮食生活难道仅仅是科学二字所能说尽的吗?如果我们再关注一下文化,那么研究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