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宗亲会联谊论文有关宗教信仰论文“宗亲会的性质及历史渊源宗亲会”的性质及历史渊源宗亲会摘要:当代宗亲会组织,参加者实际上并不一定具有亲属血缘关系,而是借姓氏结成社会团体,以联络感情,求得团结,维护共同利益,共谋生存与发展的海外华人华侨社会团体。随着海外、台湾地区的宗亲会回大陆寻根谒祖等活动的开展,大陆也出现了研究宗族——姓氏文化的热潮。正确认识宗亲会的性质及渊源,成为当前值得研究的课题。有关部门不仅要提高对海外“宗亲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要加强对宗亲社团的管理和引导、加强法制建设,为规范宗亲活动创造一个制度化的环境。关键词:宗亲会;性质;历史渊源宗亲,原则上是指同出于一个祖先、具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同姓之人。《辞海》对“宗亲”有两种解释:一是“同母兄弟”,《史记·五宗世家》:“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亲。”二是“同宗亲属”,《后汉书·梁冀传》:“诸梁及孙氏中外宗亲送诏狱,无长少皆弃市。”孙氏为冀之妻。亦专称同一祖先所出的男系血统。《三国演义》第一回:“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1]由此,“宗亲会”应是“建立在相同姓氏基础上的血缘组织,是源自相同世系的同姓人聚在一起组成的姓氏团体。”[2]中国人移居海外的突出特征之一,是社会组织和传统社团的出现和发展。宗亲会和同乡会、商会、同业公会一样,也是海外华人组成的社会团体种类,具有群众性,其前身是同宗会、家族性的家族会。萌芽期的宗亲会,是从19世纪初东南亚华人社会中的“馆、堂、会、祠”发展起来的,以血缘和地缘相结合为特征,范围小,规模也不大,并没有固定的组织或制度,人员也较少,只是为了祭祀共同祖先、调解争执或筹集慈善救济款而举行聚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人数的不断增多,才逐渐有了固定的场所、财产、收入、组织、事务,社会地位也相应地提高,带有更强的独立性。其变化途径可以简化成以下公式:祠堂→联宗→同宗会→海外华人华侨社团→宗亲会。与同乡会相比,宗亲会带有更多的独立、封闭和等级性,并且划清各族的分支。每个分支都严格按照家谱中记载的继承性及有关规定,有各自的祠堂、财产和祭拜礼仪。20世纪70年代末,宗亲社团出现了联合的总体趋势,世界性宗亲组织开始纷纷建立,现有26个世界性的宗亲组织。如1977年世界至德宗亲总会成立;1977年8月,世界各地区谢氏宗亲会联合在美国旧金山成立了“世界谢氏宗亲总会”[3]。1982年首届世界赖罗傅宗亲联谊会在马尼拉召开。1986年,新加坡185个宗亲会和会馆联合起来,组建了“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包括地域性的同乡会、业缘性的行会和血缘性的宗亲会)1994年3月,。全球苏姓宗亲代表在菲律宾马尼拉,以“敦亲睦族,联络宗谊,秉承血亲关爱之精神,谋求世界宗族之团结,促进社会繁荣”为宗旨,成立了“世界苏姓宗亲总会”[4]。2003年11月29日,世界张氏总会在马来西亚诗巫市成立[5]。宗亲会和地域性的同乡会是海外华人华侨社团性质的组织中最为重要的两根支柱。但当代宗亲会组织,尤其是海外宗亲会,参加者实际上并不一定具有亲属血缘关系,也不可能维系真正的谱系血缘关系,而是借姓氏结成社会团体,以联络感情,求得团结,维护共同利益,共谋生存与发展的社会团体。如加拿大的龙冈亲义总会,就是由刘、关、张、赵四姓组成的宗亲团体,联系他们的纽带是三国时桃园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加上赵云四位著名历史人物,其成员结盟为兄弟,宣誓永远忠诚团结[2]。宗亲会分“单姓”、“两姓”和“多姓”几种形式。其中单姓的,包括李、梁、丘、吕、陈、林、马、梅、许、童、郑、潘、颜、伍等姓氏;两姓、多姓的,如全球董杨宗亲总会、世界济阳柯蔡宗亲总会、世界至孝笃亲舜裔总会(含陈、姚、虞、胡、袁、田、王、陆、夏、车十姓)、世界至德宗亲总会(含吴、洪、翁、龚、方、汪、苏、周、连、辛、柯、蔡、曹、江十四姓)。也有联宗的形式。联宗即异姓人士通过追溯同源始祖,合成宗亲关系,有二姓联宗,也有数姓联宗。海外宗亲会目前主要分布在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日本、韩国、越南、缅甸、老挝、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哥伦比亚、古巴、秘鲁、委内瑞拉、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据台湾宗亲谱系学会1985年编印的《谱系与宗亲组织》记载,新加坡有200个宗亲会,菲律宾有110多个宗亲会,马来西亚有4000个以上的华人宗祠和会馆。值得强调的是,有不少世界性宗亲会的总会会址都设在台湾。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绝大多数台湾人民都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他们与大陆居民有着血浓于水的亲缘关系,对大陆有着深厚的宗亲感情和念祖情结,他们往往在自己的聚居地建立祖籍祠堂、庙宇。近六十年来,海峡两岸虽遭到人为的隔离,但在台湾却掀起了一股宗亲、修谱、寻根的热潮。20世纪70年代以后,台湾的宗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