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出课堂新天地.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问”出课堂新天地.doc

“问”出课堂新天地.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问”出课堂新天地课堂提问是教与学的桥梁,是发展学生智力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教师最重要的语言活动。优化课堂提问,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其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提问,讲究问题设计的技巧,使每个问题都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课堂提问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提问,必须要紧扣教学重点,并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进行,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围绕教材中心,考虑学生要学到什么,思考什么,会形成何种能力和品质,通过问题的切入,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感知的对象。教师提的问题必须清楚、明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我曾上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开始上课时,出示了一个十分漂亮的情景图──“快乐的大森林”。让学生观察画面的同则时我开始了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发现?学生的发言各种各样:我发现森林好漂亮啊!有美丽的小花、绿绿的小草,还有好吃的果子;我发现天上的白云在飘动!我发现小鸟在表演节目;我发现小兔在跳舞,跳得真好看!……就这样,3、4分钟过去了,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仍旧是在“看图说话”,似乎,他们已忘了:这是在上数学课呢。学生意犹未尽,而站在前面的我却着急了,为什么课会变得如此难驾驭呢?我开始意识到是自己提出的问题中没有提炼出数学信息,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于是在另一个平行班教学时我及时做了调整。在学生观察画面的同则时我开始了提问:图上有几种动物?它们各是几只在一起的?学生回答的非常令人满意:每3只小鸟、4只小兔、2只小猪在一起,这时要注意引导学生3只3只、4只4只、2只2只地数,突出“几个3”、“几个2”、“几个4”,再让学生想办法求它们各是多少。如此一来,就能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有效捕捉数学信息,初步感知“几个几”的数学情境问题(生活现象),为以后的乘法学习奠定基础。二、提问要有较强的针对性教师得提问要有针对性,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问法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确定位置”时,让学生找出自己的位置,我没有直接问“你坐在第几排第几个”,而是设计了“你能说一个位置,让其他小朋友猜猜他是谁吗?”设计这样的问题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巩固学生确定位置的方法。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不要一味地要求唯一的答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由全班进行评价比较。学生既可以说第几排第几个,还可以说第几排倒数几个等。如果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能立即回答出很正确的答案,这样的问题质量不高,这个提问也是失败的。只提供一种可能答案,一种解决途径,结果只会堵塞了学生的思路,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另外,要留有充裕时间让学生讨论,不要走过场。不同意见可以争论,让学生畅所欲言。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说错了,也要设法让学生体面坐下。课堂提问根本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从知识结构出发,要把提问的启发点指向教材的重点或者某些有暗示性的问题,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三、提问要有积极的思考性课堂提问要善于激疑促思,应设置有趣的情境或者提供相关的材料,或者给予必要的提问等等,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但有明确的方向,而且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上“生活中的推理”这一内容时采用了有趣的“猜谜”游戏形式。我拿出苹果、桔子和香蕉三种水果还有红、黄、绿三个盒子,让学生猜想老师会如何放置这三种水果,要求每个盒子只能放一种水果。问题一出,学生就很积极地举手抢着回答。在听了学生的回答之后,老师又提出新要求:“香蕉不放红盒。”这下学生开始动脑筋了,结果学生的分析回答非常不错。可老师又提要求了:“桔子不放到绿盒。”学生们又开始思索了。最后当学生分析得差不多的时候,老师说了:“苹果放到黄盒。”这下,学生乐开了,很快就推断出这三种水果的放置。我一层一层地提问,给学生指明了正确的思路,也给学生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己慢慢琢磨推理,找出结果。四、提问要有巧妙的启发性课堂提问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善于引导诱发,开学初我上了一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17÷5,之后我只问两个问题,1.你写“横式结果”了吗?2.你做对了吗?对于第一个问题,许多教师可能这样问:同学们,看一看,你忘记写“横式结果”没有?忘了的补上。“看”、“忘”、“补”都被老师点出来了,学生只剩下照着做了!典型的被牵着鼻子走。而“你写‘横式结果’了吗?”一问,则使得学生主动的去“看”,自行对照,没有忘记写的,说明学习习惯优良,做得漂亮;而“忘”了写的,则赶紧动手“补”上,完善了解题格式,也加深了对此类题型解题格式的印象,以后就不再容易犯错误了。对于第二个问题,多数教师也会这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