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艺理论基础》课程考核有关说明2006年03月14日刘明湖1.考核对象文艺理论基础课程是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小学教育专业(专科)的一门选修课程。凡选修本课程的学员,均应接受本课程的考核。2.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总分为l00分,形成性考核占总分的20%;期末终结性考试占总分的80%。形成性考核形式为五次平时作业。作业给分采用百分制,五次作业的平均得分乘以20%即为平时作业成绩。如平均得分为80分,则成绩为16分。期末终结性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卷面满分为l00分。卷面实际得分乘以80%即为终结性考试成绩。如卷面得90分,则成绩为72分。形成性考核成绩与终结性考试成绩相加,即为本课程的总成绩。3.命题依据本考核说明是根据甘肃广播电视大学文艺理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文字主教材《文艺理论基础》(许自强主编《文艺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拟定的,考试命题以本考核说明为依据。4.考核要求本课程主要考核学员对文艺的基本知识和理论以及基本的思维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考核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每一层次都有具体的考核知识点:“了解”要求学员对给定的考核知识点有全面和一般的认识;“理解”指在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员对给定的考核知识点有完整的把握;“掌握”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员对给定的考核知识点能够准确记忆,并针对问题做到灵活发挥和运用相关知识理论。5.命题原则①本课程的考试命题严格掌握在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内。②考试命题应该覆盖教学大纲和教材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其中客观性试题约占40分,主观性试题占60分。③试卷要含反映认知能力各个层次的题目。在一份试题中,各层次题目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了解占20%;理解占40%;掌握占40%。④试卷题目难易程度的安排。题目难易程度分为四个等级:即易、较易、较难、难。在一份试卷中各个等级所占分数的比例大体是: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⑤各试题彼此独立,某试题不可替其他试题作答或暗示其他试题答案线索。⑥命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提供的答案准确、便于评分。6.试题类型本课程终结性考试采用的题型将在以下题型中选取: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7.答题时限期末终结性考试的答题时限为l20分钟。二、课程考核内容和要求导论考核知识点:1.文艺理论的学科性质和特点2.文艺理论的基本内容3.本课程和其他文学课之间的关系4.本课程的理论来源5.学习本课程的方法考核要求了解:文艺理论的基本内容;本课程与其他文学课之间的关系;本课程的理论来源。理解:本课程的学科性质和特点。掌握:本课程的学习方法。第一章文艺的本质考核知识点:1.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2.文艺同社会生活、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多项关联3.再现论、表现论、形式论、读者论及其相互关系4.能动反映论5.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6.文艺的倾向性、人民性7.文艺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考核要求:了解:文艺本质的全貌;文艺的倾向性、人民性;文艺同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再现论、表现论、形式论、读者论及其相互关系;能动反映论;文艺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掌握:文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文艺同社会生活、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多向关联。第二章文艺的审美特征考核知识点:1.文艺最基本特征——用形象反映生活、传达感情2.文艺形象的含义和审美特征3.典型形象的含义和审美特征4.典型形象同艺术形象、典型性的区别和联系5.典型与类型的区别6.典型环境的含义及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7.典型化的含义8.塑造典型形象的原则和方法9.意境概念的来历、含义及审美特征11.意象的含义和审美特征12.意象在文艺作品中的作用。考核知识点:了解:用形象反映生活、传达感情文艺最基本特征;文艺形象与形象性的区别;典型形象同艺术形象、典型性的区别和联系;典型与类型的区别;塑造典型形象的原则和方法;意境概念的来历;意象在文艺作品中的作用。理解:典型化的含义;意境概念的含义及审美特征;意象的含义和审美特征。掌握:文艺形象的含义和审美特征;典型形象的含义和审美特征;典型环境的含义及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章文艺的起源和发展考核知识点:1.文艺起源问题上的几种观点:模仿说、理念说、游戏说、巫术说、心灵表现说2.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中心的人类生存活动(劳动说)3.社会生活的变化发展对文艺的内容和形式变化发展的影响4.上层建筑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政治、哲学、道德、宗教、科学等)对文艺发展的影响5.文艺自身发展的独立性6.文艺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现象7.文艺继承和革新的必然性及其表现8.文艺继承与革新的辨证关系9.文艺传统继承革新的原则和方法10.各民族文艺的交流融汇和相互促进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