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8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无答案-新人教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山西省运城市东康中学2015-2016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专项训练(一)背诵《小石潭记》全文,完成下面各题。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篁竹()翕忽()悄怆()幽邃()佁然()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2)潭中鱼可百许头_________________(3)从小丘西行____________(4)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__(5)明灭可见__________________(6)乃记之而去_________________3.用原文填空。⑴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似与游者相乐。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⑶表现小石潭是个人迹罕至的地方的句子是_________。⑷与“皆若空游无所依”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⑸描写潭中鱼静态的句子是_________;写其动态的句子是_________。4.翻译下列句子①日光下澈,影布石上。②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5.文中依次描写了小石潭的哪些景物?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突出地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6.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游览小石潭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7.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用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8.作者开头说“心乐之”,为什么在第四段又写“悄怆幽邃”?9.“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八个字高度概括了小石潭的什么氛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10.画出文中的比喻句,并体会其表达效果。11、下列是对本文的分析,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采用未见其形,先闻其声的手段展示小石潭环境的清幽。B、文中采用了特写镜头描绘游鱼和潭水,笔墨经济,语言优美。C、文章抓住小石潭的景物,从各个方面烘托出“水尤清洌”的特征和小石潭的幽深之美,手法高超,形象生动。D、本文所写景物,透出作者与同游人的高兴愉悦的心情。(二)阅读《孔孟论学习》,完成下面各题。一、字词积累。1.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不亦说()乎不思则罔()不学则殆()思援弓缴()流杵()一日暴()之辟()若九轫()2.解释下列加线的词。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③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④一日暴之。⑤则取之左右逢其原。⑥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义。①之:A、学而时习之。B、君子深造之。C、通国之善奕者也。D、奕秋之为听。②而:A、温故而知新。B、学而不思则罔。C、思援弓缴而射之。_D、掘井九轫而不及泉。③以:A、是以谓之‘文’也。_B、君子深造之以道。C、以至仁伐至不仁。4.默写。①,不亦说乎?②,是以谓之“文”也。③,孰不顺成?④《论语》里谈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⑤《论语》里谈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⑥孟子论“自得”之妙处的句子是二、阅读课文《孔孟论学习》,回答问题。1.《论语》的“论”字读________,它是记录的一部书。2.“子曰”的“子”是。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孔子曰:受学重问,孰不顺成。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③是为其智弗若与?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写出三个与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三)回忆《黄生借书说》全文,回答下面的题。1.本文选自,作者是清朝的文学家,字号。“说”是古代的一种的文体,课题的“说”是的意思。2.给加点字注音强假()庋藏()俟异日()辙省记()素蟫()吝书()卷轴()汗牛塞屋()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⑴非读书为然⑵若业为吾所其他祖父积、⑶子孙弃者无论焉⑷必虑人逼取⑸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⑹归而形诸梦⑺授以书⑻家贫难致⑼惟予之公书⑽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书非借不能读也⑵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⑶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⑷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⑸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5.课文为了论证“_____________”这一观点,作者从三个方面作了对比。这三个方面的对比是(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作者向黄生提出怎样的希望?(用原文回答)7.课文结尾“为一说,使与书俱”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8.学完《黄生借书说》一文,请结合你的实际生活谈谈启示与收获。(写出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