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国家职业.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6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国家职业.ppt

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国家职业.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一、职业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标志之二:战略地位显著提升《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经中央深改领导组审议通过——“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完善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分管教育工作的副总理担任召集人,统筹协调全国职业教育工作,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每年召开两次,各成员单位就有关工作情况向联席会议报告。《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不是放在发展社会事业中讲的,而是放在2019年政府工作10项重点任务的第1项“继续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中作为稳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内容来讲的,而且占了很大篇幅,提出了量化目标和具体举措。标志之三:重大改革明显提速——用5–10年左右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到2022年,职业院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制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工作。——自2019年开始围绕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职业院校在10个左右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从2019年开始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为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从2019年起,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标志之四:支持力度空前加大——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待遇水平,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积极推动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招用人员不得歧视职业院校毕业生。——在保障教育合理投入的同时,优化教育支出结构,新增教育经费要向职业教育倾斜。——各地在继续巩固落实好高等职业教育生均财政拨款水平达到12000元的基础上,根据发展需要和财力可能逐步提高拨款水平。——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2019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实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二、高职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分析3.深层次矛盾日渐显现——教师队伍、实习实训条件、社会服务能力、人才培养质量——招生难、就业难、校企合作难、有些学校生存发展难以上是表象,根源在于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我们目前应对这种变化的意识和能力都比较差,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远远滞后于岗位一线的需求,不仅谈不到引领,甚至谈不到适应。三、高职院校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办学模式上,率先落实“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实践性教学课时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必须突出职业性、实践性——深入研究岗位需求、个性化确定培养目标人才定位上,提前开展“建立1+X制度”的调研论证工作——一定专业理论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精准定位“X”培养方式上,围绕“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的要求,深入研究立德强技、工学结合的实现方式——如何把立德树人落到实处——如何切实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如何实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办学路径上,真正把“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挂在墙上的口号变为兴校育人的生动实践——企业(行业、产业)调研应该成为人才培养的起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有企业的深度参与,必须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真正体现到每一个专业学校功能上,破除传统思维,坚持“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育训结合、长短结合、内外结合,充分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