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1.颅神经:12对颅神经运动系统上运动神经元(I)起自中央前回运动区、运动前区及旁小叶皮质的大锥体(Betz)细胞―>轴突组成皮质脊髓束与皮质延髓束(锥体束)下行―>内囊膝部及后肢的前2/3=>皮质延髓束在脑干不同平面上交叉并分别终止于中脑、脑桥和延髓的脑神经运动核(II)=>皮质脊髓束再经大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在锥体交叉大部分神经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小部分纤维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在各平面上交叉至对侧)―>陆续终止于脊髓前角细胞(II)―>支配效应器运动。基底节与运动有关的联系,主要有两条与大脑皮质相关的神经环路。(1)大脑皮质----纹状体----GPi-SNr复合体----丘脑----皮质环路(直接通路)(2)大脑皮质----纹状体----GPe----丘脑底核----GPi-SNr复合体----丘脑----皮质环路(间接通路)基底神经节环路受损时能发生的运动障碍:环路受损处运动障碍1间接通路过度激活运动不能,肌强直2间接通路过度抑制舞蹈病,偏侧投掷症3直接通路过度激活肌张力障碍,手足徐动症抽动4直接通路过度抑制运动迟缓锥体外系统的病变可引起下列三种运动障碍:1运动减少,如帕金森病。2运动过多,如舞蹈病、震颤、肌张力障碍、投掷症、抽动、肌阵挛、静坐不能等。3混合性运动障碍,如共济失调、步态障碍、面肌痉挛、僵人综合征等。锥体外系统的疾病又称为运动障碍病(MovementDisorders)锥体外系损伤后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变化和不自主运动两大类症状。苍白球和黑质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减少和肌张力增高,如帕金森病;尾状核和壳核病变多表现为运动增多和肌张力减低,如舞蹈病;丘脑底核病变可发生偏侧投掷运动。小脑的主要功能是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及协调随意运动。小脑受损后主要表现为共济失调和平衡障碍两大类症状。2023肌张力:指肌肉松弛状态下做被动运动时检查者所遇到的阻力。嘱患者肌肉松弛,用手握其肌肉并体会其紧张程度(静止肌张力),肌肉柔软弛缓为肌张力低,肌肉较硬为肌张力高;持患者的肢体做被动屈伸运动并感受其阻力,阻力减低或消失、关节活动范围较大为肌张力降低;阻力增加、关节活动范围缩小则为肌张力增高。尚有一些辅助方法有助于发现轻微的肌张力改变,如头部下坠试验、肢体下坠试验和下肢摆动试验等。肌张力减低:可见于下运动神经元病变、小脑病变及后索病变;肌张力增高:见于锥体束病变和锥体外系病变,前者表现为痉挛性肌张力增高,即上肢的屈肌及下肢的伸肌肌张力增高明显,开始做被动运动时阻力较大,然后迅速减小,称折刀样肌张力增高;后者表现为强直性肌张力增高,即伸肌和屈肌的肌张力均增高,做被动运动时向各个方向的阻力是均匀一致的,亦称铅管样肌张力增高(不伴震颤),如伴有震颤则出现规律而断续的停顿,称齿轮样肌张力增高。感觉系统4647反射6263浅反射:是刺激皮肤、粘膜、角膜引起肌肉快速收缩反应,角膜反射、咽反射和软腭反射见脑神经检查。腹壁反射(abdominalreflexes):反射中心为T7-12,传导神经是肋间神经。患者仰卧,双下肢屈曲使腹肌松弛,以钝针、竹签或叩诊锤尖端由外向内分别轻划两侧腹壁皮肤,引起一侧腹肌收缩,脐孔向该侧偏移,上腹壁(T7-8)、中腹壁(T9-10)、下腹壁(T11-12)反射系沿肋弓下缘、脐孔水平、腹股沟上的平行方向轻划。肥胖患者和经产妇可引不出。提睾反射(Cremastericreflex):反射中心为L1-2,闭孔神经传入,生殖股神经传出。以钝针等自上向下或由下而上轻划大腿内侧皮肤,正常为该侧提睾肌收缩使睾九上提。年老或体衰患者可消失。跖反射(plantarreflex):反射中心为S1-2,传导神经是胫神经。下肢伸直,轻划足底外侧,自足跟向前至小趾根部足掌时转向内侧,反射为各足趾跖屈。肛门反射(analreflex):反射中心为S4-5,传导神经是肛尾神经。轻划肛门附近皮肤,反射为肛门外括约肌收缩。上肢深反射:肱二头肌反射(bicepsreflex):反射中心为C5-6,经肌皮神经传导。患者肘部屈曲约成直角,检查者右手持叩诊锤叩击置于患者肘部肱二头肌腱上的左拇指指甲(坐位)或左中指指甲(卧位),反射为肱二头肌收缩而致屈肘动作。肱三头肌反射(tricepsreflex):反射中心为C6-7,经挠神经传导。患者上臂外展,肘部半屈,检查者以左手托持前臂,叩击鹰嘴上方的肱三头肌腱,反射为肱三头肌收缩而致前臂伸直。下肢深反射:膝反射(patellartendonreflex):反射中心为L2-4,经股神经传导。坐位时,小腿自然放松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