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x
上传人:sy****29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X 页数:18 大小:3.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x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导入: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概念界定及考点地位分析(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2)军功授爵制:(3)察举制:1.世官制(1)盛行时间(2)选官标准(3)特点科举制影响:(1)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情形(中央集权)(2)保证了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及文化素养,提高了行政效率(3)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唐诗兴盛)(4)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5)明清八股取士,阻碍着人们的思想和文化的进步,导致了中国近代的落后。材料一(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百官志注》材料二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愚臣以为罢中正,除九品,弃魏氏之弊法,立一代之美制。——(唐)房玄龄等《晋书》卷四五《刘毅传》(2)概括材料二中的主要观点。材料三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材料四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合作探究演变趋势(1)选拔标准:由血缘、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2)选拔方式:由世袭、地方评议推荐演变为中央考试选拔。(3)选拔基础:基础不断扩大(4)发展方向: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封建社会后期,选官制度逐渐模式化,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禁锢了人们思想,束缚了人才的选拔。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启示:1.(2018·全国III卷·T25)表1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表1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2.(2016·全国II卷·T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3.(2015·全国I卷·T27)表1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4.(2014·全国I卷·T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谢谢!Thank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