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的人生论.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3.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国学中的人生论.ppt

国学中的人生论.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生论”主要指对人生中各种矛盾关系的认识。国学中的人生论包含着对人生矛盾的深入思考和人生智慧的深切体悟,对启发我们生活得更加通达和智慧很有意义。ContentsContents死亡会解构人生的意义。但也会激发人们去追求不朽的人生意义。如何“死而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曼狄诺《羊皮卷》态度:人生有意义人生目标有阶段性特征。《孔子》:“吾十有五而志於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幸福?《现代汉语辞典》:1、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2、(生活、境遇)称心如意。古罗马诗人贺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法国17世纪的思想家拉罗什福科:幸福在于趣味,而不在于事物。我们幸福在于我们拥有自己的所爱,而不在于拥有其他人觉得可爱的东西。法国作家方登纳:幸福就是人们希望永久不变的一种境界。关于幸福,各种各样的说法都有,人言人殊。生是偶然的,死是必然的。“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死而精气灭。能为精气者,血脉也。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王充《论衡·论死》顺其自然。“生死往来,犹如昼夜”(王畿《龙溪集·留都会记》善生如何“善生”北大哲学名家一半是85岁以上养生之道向生而死生死抉择北大哲学系教授长寿启示世人是非具有相对性“是非之与利害一也”(魏源《默觚·学篇八》)“可乎可,不可乎不可。”“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庄子·齐物论》“此是而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李贽《藏书》)是非意识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之一。“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浪淘沙》)“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明辨是非——坚持正道,堂堂正正VS难得糊涂——口无臧否、大智若愚扬善去恶是待人接物、安身立命的基本准则。如何辨别善恶?人的理性是善,本能欲望是恶。利人即善,自私即恶。3.善是社会普遍认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4.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求乐避苦是人的天性。追求什么样的快乐?快乐从性质上可分为两类,官能快乐&精神快乐。这分别对应着人的本质二重属性,动物属性&超动物属性、物质属性&精神属性、形而下属性&形而上属性、感性与理性。《庄子·至乐》:“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佛家世俗的“身乐”、出世的“心乐”。不能走极端5.佛家世俗的“身乐”、出世的“心乐”。《大般涅槃经》:“乐有二种,一者凡夫,二者诸佛。凡夫之乐无常、败坏,是故无乐。诸佛常乐,无有变异,故名大乐。”“美色淫声、滋味口体,一切皆是苦本”(德清《答德王问》)《大般涅槃经》:“涅槃虽乐,非是受乐,乃是上妙寂灭之乐。”“以大寂为至乐,五音不聋其耳矣;以无为为滋味,五味不能爽其口矣”(道安《阴持入经序》)欧阳修:富贵者之乐—山林者之乐“夫穷天下之物,无不得其欲者,富贵者之乐也。至于荫长松、藉丰草、听山溜之潺湲,饮石泉之滴沥,此山林者之乐也。……其不能两得,亦其理与势之然欤?”“不寓心于物者,真所谓至人也;寓于有益者,君子也;寓于伐性汩情而为害者,愚惑之人也。”结论:兼顾二者,以精神快乐为统帅。人具有情欲与理智双重属性。走极端汉代、宋代以理灭欲六朝、明末以欲灭理3.正确对待理与欲的关系:理与欲的兼容性理与欲的矛盾性不能走极端义利一对矛盾利的必须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利是义基础。个人的私利并不等于正义,只有符合每一个人私利的公利才是正义。义是人理性的产物,是人区别于动物、所以为人的根本特质。不能走极端自私——暗含谴责;无私——暗含道德赞许纯粹的利他不切实际,纯粹的利己也很难做到。公共利益是无数私人利益的集合。老子强调“后身”、“外身”、“无私”,那是因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儒家强调“爱人”的“仁”和“敬人”的“礼”,原因何在?孟子:“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扬雄揭示:“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孔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孝经》说:“爱亲者不敢恶於人,敬亲者不敢慢於人。爱敬尽於事亲,而德孝加於百姓。”扬雄《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