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稀食用菌(杏鲍菇)栽培方案的设计毕业设计.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珍稀食用菌(杏鲍菇)栽培方案的设计毕业设计.doc

珍稀食用菌(杏鲍菇)栽培方案的设计毕业设计.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常州工学院学士学位论文目录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调研…………………………………………………………第二部分设计说明………………………………………………………………………第三部分设计成果……………………………………………………第四部分结束语…………………………………………………………………………第五部分致谢…………………………………………………………………………第六部分参考文献…………………………………………………………………第一部分设计任务与调研一、主要任务:最优先的任务是通过搜集和查找杏鲍菇栽培技术的相关专业书籍和资料。此设计将要重点围绕杏鲍菇的栽培技术来设计。二、具体设计技术路线:1.查阅资料明了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3.调查杏鲍菇的栽培技术4.了解安全贮运的方法5.综合、归纳、整理出杏鲍菇栽培技术方案的设计。此项设计的目的是了解杏鲍菇的生物学特性、调查杏鲍菇的栽培技术和安全贮运的方法。通过此次杏鲍菇栽培技术方案的设计,使我的能力得到了提高,经验得到了丰富,意志力得到了锻炼。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第二部分设计说明课题的意义:栽培出菌肉肥厚,菌柄组织细密结实,菌盖和菌柄一样质地脆嫩,味道鲜美的杏鲍菇。杏鲍菇具有益气、杀虫、美容的作用,经常食用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还能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同时还可抑制和预防各种疾病。食用菌营养丰富,美容保健,价值很高、投资规模可大可小,经济效益尤为客观,可循环生产。主要内容:1.完成杏鲍菇的营养价值调查2.完成杏鲍菇的生活习性调查3.完成杏鲍菇的环境条件调查4.完成杏鲍菇的生产标准调查5.完成当前最新栽培技术调查所采用方法、手段、以及步骤等方法:查阅图书馆资料、报纸、书籍、网络、以及咨询老师等。步骤:1.先调查杏鲍菇的营养价值2.进行杏鲍菇生物学特征的相关资料查询3.调查杏鲍菇的最新栽培技术措施4.进行杏鲍菇栽培技术方案的设计5.按照毕业设计的要求写出毕业设计第三部分设计成果营养价值杏鲍菇属于木腐性菌类。其分解纤维素、木质素能力较强,栽培时需要丰富的氮源和碳源,特别是氮源丰富时,菌丝生长旺盛粗壮,生长速度快,产量高。生活习性温度:杏鲍菇属低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温度为6~32℃,最适温度24~26℃。原基形成的最适温度12~15℃。子实体发育温度因菌株不同而异,一般适宜温度为15~21℃,但有的菌株不耐高温,以10~17℃为宜,低于8℃不会形成原基,高于20℃时易出现畸形菇,并易遭受病菌侵染,引起菇体变黄枯萎。水分和湿度:培养料含水量以60%~65%为宜。菌丝培养阶段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60%左右。子实体生长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在85%~90%。超过95%易引起病虫害和子实体腐烂,影响产量和质量;低于80%,很难形成原基,或原基干裂不分化,已形成的子实体也会萎缩死亡。环境条件空气:杏鲍菇是好气性菌类。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发育都需要新鲜的空气,但在菌丝生长阶段,一定浓度CO2对菌丝生长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子实体生长阶段则需要充足的氧气,如通风不良,子实体难以正常生长发育,若遇到高温高湿,则会使子实体腐烂。光照:杏鲍菇是喜光性菌类。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强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需要500~1000lx的散射光,完全黑暗条件下,不能形成子实体。光线强弱还影响子实体的品质,光线强,子实体发黄;光线稍弱,子实体颜色白,商品价值高。杏鲍菇还具有明显的趋光性。酸碱度:杏鲍菇适宜在中性偏碱环境中生长发育,菌丝在pH4~8时均能生长,但以pH5~6最为适宜。在生产时则要将培养料的pH调到7~8为宜。一、栽培季节:根据杏鲍菇的适宜出菇温度,一般以秋冬和冬春栽培为宜。二、栽培场地选择及菇床设置:袋栽采用菇房层架栽培方式,专用菇房的地址要选择近水源,交通方便,坐北朝南,环境清洁,无污染的场所。菇房要有通风窗,有利于遮光和通风,并能防止直射光照射菇床。三、品种选择选用经过出菇试验、适于山东省气候及原料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的杏鲍菇品种。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不同菇形(如保龄球形、柱形等)品种。栽培原料及配方:配方一:杂木屑36%,棉子壳38%,麦麸24%,蔗糖1%,碳酸钙1%。配方二:杂木屑23%,棉子壳23%,豆杆粉28%,麦麸19%,玉米粉5%,蔗糖1%,碳酸钙1%。配方三:杂木屑23%,棉子壳38%,豆杆粉15%,麦麸17%,玉米粉5%,碳酸钙1%,蔗糖1%。配方四:杂木屑37%,棉子壳37%,麦麸18.5%,玉米粉5%,蔗糖1%,碳酸钙1%,石灰粉0.5%。配方五:杂木屑36%,棉子壳36%,豆杆粉6%,麦麸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