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PPT课件20040724100322840.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三语文PPT课件20040724100322840.doc

高三语文PPT课件20040724100322840.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4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诗歌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现代诗歌的教学,使同学们初步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提高学生对现代诗歌的阅读和鉴赏能力,能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进而品味言外之意,养成良好的读诗趣味。词的知识(1)词是产生于唐代、流行宋代的--种新诗体。词原是配合乐曲的歌词,后来逐渐脱离音乐而成为一种独立的韵文文学形式。词有许多调子,每调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沁园春”则为词牌名。由于配合不同的乐曲歌唱,每调的句数,每句的字数,以及用韵的位置,字声的平仄都有一定格式。词的句子长短不齐,因此又称之为长短句。课题“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词的知识(2)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形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感情形象,是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内涵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鉴赏诗歌,要抓住意象,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通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个方面融合的程度。课文背景资料这首词写于1925年。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全国各地工农运动风起云涌,如火如荼。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先后建立了20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当年10月,他奉命前往广州创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言志",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教学要点《沁园春长沙》是用白话写成的词,但是旧体诗的形式,学习这首诗,首先要了解它跟时代背景的密切联系。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也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派政治势力对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更为激烈。国民党右派势力想篡夺领导权,排挤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党内,陈独秀认为革命必须由资产阶级领导,提出“一切权力归国民党”的错误主张。毛泽东同志则针锋相对,同国民党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分子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第二,要初步了解有关词的知识。(学习宋词时,再详细了解)第三,理解词语意思,品味诗词意味。第四,明确这首词的思想内容和结构。这首词艺术地表现了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的光辉思想,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战斗生活的回忆,赞扬了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课文结构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独立寒秋,湘江北去。”~“谁主沉浮”。描写湘江橘子洲头深秋美丽壮观景象。本阕以写景为主。上阕前三句点明时令、地点和特定的情境,渲染了气氛。下七句通过远近观察,描绘秋景,展现了世间万物蓬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有哲理性的概括,引起人们的丰富联想。橘子洲头课文阅读导航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词,要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要体会本词宏阔的深秋意境,要学习它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本词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竟自由”的精神。顺此而下,自然地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通过追忆往事,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借景抒情,景情合一。诗人面对充满蓬勃生气之景发问谁主沉浮的问题,接着又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艺术地回答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