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体育心理学》章节试题: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docx
上传人:邻家****文章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自考《体育心理学》章节试题: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docx

自考《体育心理学》章节试题: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自考《体育心理学》章节试题: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自考《体育心理学》章节试题: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自学考试备考工作正在开展中,考生们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以下是百分网小编搜索整理的一份自考《体育心理学》章节试题: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供参考练习,预祝考生们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第四章运动动机的理论与应用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推动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与身体锻炼的内部心理动因是运动动机。2.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锻炼行为起着发动、选择、强化和维持的功能。3.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是以生物性需要,还是以社会性需要为基础的,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4.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锻炼活动的心理动因指向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体育活动的结果,可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5.为了获得刺激、运动愉悦感觉和渲泄身心能量,满足个体的生理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生物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6.为了在体育活动中与同伴接近、交往,得到认同,发展友谊,追求完美,施展才能,获得成功,赢得荣誉,满足个体的社会性需要,而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7.根据学生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参与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8.根据学生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参与的心理动因主要由自身内在需要转化而来还是由外界条件诱发而来,可以将运动动机划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9.来自于学生自身好动、好奇或好胜心理,如渴望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体上的快感、乐趣、刺激,以及希望满足自尊心、上进心、荣誉感、义务感、归属感和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的动机,属于内部动机。10.由学生自身之外的诱因转化而来的动机,如教师的表扬、同学的赏识、竞争获胜的奖励、荣誉,或因为迫于压力、避免惩罚与升学考试等原因而参加体育运动活动的动机,属于外部动机。11.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12.根据学生参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心理动因指向于体育活动过程、还是指向于体育活动的结果,可以将运动动机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13.指向于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的内容、方法或组织形式等当前、直接特征的动机,是直接动机。14.指向于体育活动可能带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延迟、间接结果的动机,是间接动机。30.体育教师通过强调不同的教学目标(如,是竞争获胜、合作学习,还是个人提高)、反馈(如,是赞许获胜者、互动者,还是进步者)、制定成功标准(如,是战胜对手、小组成功,还是超越自我)等可以在教学中制造出竞争、积极组织和的课堂教学气氛。31.一般来说,竞争可分为个体间、团体间和自我竞争三种形式。35.许多合作学习的方法都将小组间的竞争作为激励学生们在组内进行合作的手段,简而言之,就是组内合作,组间竞争。36.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某个学生”的形式进行的反馈,属于社会性评价。37.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在成绩单上给某个同学画小红旗”的形式进行的反馈,属于象征性评价。38.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根据学生的技术或能力表现给予分数”的形式进行的反馈,属于客观性评价。39.体育教学中,教师采用“以排名次的方法给学生打分”的形式进行的反馈,属于标准性评价。40.学生对运动学习和身体锻炼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是体育态度。41.凯恩经过研究,提出体育活动具有六种价值,即健康和健身、社会交往、感官刺激、美感体验、和情绪宣泄和磨练意志。42.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观看他人的行为表现,从他人的经验中获得新经验的过程是体育态度的观察学习;仿照别人的态度和行为举止采取行动,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榜样的一致是体育态度的模仿。43.学生通过榜样行为的示范,直接学到积极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体育态度的直接模仿学习。44.学生通过模仿报刊、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所展示的榜样来形成自己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是体育态度的象征性模仿学习。45.学生将各种榜样的体育态度和行为方式综合成全新的态度体系表现出来,是体育态度的创造性模仿学习。46.学生为避免惩罚或得到奖励,而从表面上接受社会、学校的规定、要求,听从体育教师的说教,在体育行为表现上与他人保持一致的过程,是体育态度转变的方向。47.学生逐渐自愿地接受他人的体育观点和群体规范,使自己的体育态度与社会、学校和体育教师的要求逐步接近的过程,是体育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