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当代的散文概念二、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二、十七年散文发展概况三、十七年散文审美特征四、杨朔的散文杨朔创作之路1、探索期1937~1948年2、发展期1949~1959年《三千里江山》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长篇小说。3、诗化期1959~1966年杨朔把散文当作诗一样来写,形成颂歌体的格调,如《雪浪花》、《荔枝蜜》、《茶花赋》等。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我有时爱坐在海边礁石上,望着潮涨潮落,云起云飞。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唰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激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雪浪花》……“是叫浪花咬的,”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别看浪花小,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雪浪花》杨朔散文的特点1、着力创造诗的意境,把散文当诗一样写。杨朔说:“我写每篇文章时,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我向来爱诗,特别是那些久经磨练的古典诗章。”他说:“写小说散文不能也这样吗?于是就往这方面学,常在寻求诗的意境。”当代散文在50年代前期,包括杨朔自己写的东西都比较简单,带有通讯特写的特点。1956年,杨朔写了《香山红叶》,开始把散文当诗一样写,以诗为文,于是散文写得比较精巧,增加了抒情的意味,使散文带有诗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大大影响了同时代的散文创作。许多人学杨朔,于是文坛上诞生了诗化散文的模式。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散文由简单走向精致,由粗糙走向注重艺术形式,就这个转变来说,杨朔的影响功不可没。2、构思精巧,文章的结构曲折有致。杨朔说:“我写文章,不靠什么灵感,而靠‘巧思’,并且,总要象写诗那样,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后写成文章。”杨朔散文总是精心布局,讲究开头先声夺人,结尾留有余地。3、善于运用古典诗词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手法。文学作品中有“情”与“物”两个要素,不直接抒情,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借物表情,会更含蓄、更有艺术意味。这在古典诗歌中很常见。三、杨朔散文的局限性1、思维的模式化。以上我们讲到杨朔散文经常使用托物言志的方式,这种方式后来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在“十七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必须表达一定的政治主题,日常生活、寻常的事物不具有独立的意义。杨朔之前,很多散文直接写到重要的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杨朔散文把日常生活、日常的场景引入了散文。但是日常生活在杨朔散文中仍然不具备独立的意义。它们必须依附于某个政治主题在作品中才能获得合法性。2、结构的模式化。杨朔曾这样总结自己的创作过程,他说:“你在斗争中、劳动中、生活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的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沉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的事情,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的思想意境。”有人据此给他总结了一个公式:动情→反复思索→形成意境在这个过程中,反复思索最为重要。正是在这个环节中,作者将政治思想注入其中;让政治思想与诗的意境结合起来。“十七年”散文最常见的是所谓“三大块模式”。第一块:文章开头,旨在引人入境;第二块:文章的重心,旨在使思想意境,不断地开拓升华;第三块,文章的结尾,点出文章的要旨,即篇末点题。这种结构也可以概括为:“开头设悬念,中间转弯子,卒章显其志。”例如《泰山极顶》。这篇文章,作者一开始就指出,登山的目的是看日出。登泰山看日出,必须头天晚上上山,在“天街”上住一夜,第二天早上看日出。但是,“我”住在天街的那天晚上,山上突然漫起了雾。雾又浓又湿,晚上甚至悄悄从门缝挤了进来,落在枕头边上,还能听到零星的雨声。“我”心里凉了半截。第二天,我们上了“观日峰”以后,看见山上的雾虽然散了,但天是阴的,这样日出就肯定看不成了。“我们”来就是看日出的,日出看不成,能想象,“我们”是多么的沮丧。但是,这个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突然说,“我”看到了一幅比日出更壮丽的景象,什么景象呢?就是山下良田千倾,麦浪滚滚。远处的炼钢厂浓烟滚滚。于是作者说他没有看到大自然中的日出,却看到:我们祖国像一轮红日从东方的冉冉升起。最后,作者用抒豪情的口吻说:“有的同伴认为没能看见日出,始终有点美中不足。同志,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其实,我们分明看见另一场更辉煌的日出。这轮晓日从我们民族历史的地平线上一跃而出,闪射着万道红光,照临到这个世界上。”《海市》写作者小时候曾经在老家蓬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