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赫鲁晓夫赫鲁晓夫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1、农业:种植玉米的面积从1954年的430万公顷扩大到1962年的3700万公顷。扩种玉米对畜牧业有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地方的气候不适宜种玉米,产量很低。有些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结不了穗。还有些地区因扩种玉米影响了小麦生产。扩种玉米的计划最终失败。赫鲁晓夫的墓碑1、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是农业,收效甚微,但取得一定成就。1、改革缺乏全面和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指导思想改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2、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局部调整。3、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4、1964年粮食减产,加速了赫鲁晓夫的下台。勃列日涅夫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每年超过美国的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国的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国的40%;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国的50%~55%;农业劳动生产率25%;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大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之比较戈尔巴乔夫1、斯大林模式弊端仍然存在。1、重点: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3、通过一系列法规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者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我们知道赫鲁晓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是,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那么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改革效果如何?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呢?(三)结果(直接)从苏联解体原因中,我们有何启示?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20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主要原因是()A.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B.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C.苏共二十大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D.斯大林的逝世2.赫鲁晓夫改革在农业方面提倡“玉米运动”,主观目的是为了缓解粮食困难的压力,客观结果却造成粮食大量减产。主要原因是()A.违背自然规律B.没有考虑农民利益C.改革重点不在农业D.农业集体化运动的阻碍3.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4.(2012·金华十校模拟)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A.没有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B.重点在农业方面C.实施了“加速发展战略”D.实行轻重工业均衡发展战略5.(2012·宝鸡模拟)有学者这样描写苏联一位领导人“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材料所描写的应是()A.斯大林B.赫鲁晓夫C.勃列日涅夫D.戈尔巴乔夫6.下列关于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在开始阶段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B.改革中阻力重重C.改革后期按计划顺利进入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并举时期D.改革效果不佳7.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对苏联的命运影响很大,说明了()①这是由苏联政治体制的弊端产生的必然结果②个人也能够改变历史③统治者的政策调整往往对国家的命运和前途至关重要④改革一定要从政治改革开始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D.①②③④